• 直播|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大会发言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大会发言1月1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层大会议厅举行。下午14:30,千龙网·中国首都网对大会发言进行现场直播。并在手机千龙网、北京客户端、官方微博“千龙网中国首都网”、网络互动平台“京华社区”同步呈现。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更新时间:2020-01-14 17:13:20
  • [主持人]2020-01-14 14:49:20

    各位委员,现在进行第二场大会发言。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同志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同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齐静同志;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同志;副市长隋振江同志;出席今天会议的还有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下午的会议共安排18名委员发言,首先请姚卫海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发言。

  • [姚卫海]2020-01-14 14:55:22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传承运河非遗文化,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大运河水,延绵千年。水的灵秀滋养着两岸人民,也孕育了沿线特有的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歌谣……因运河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数不胜数,璀璨夺目。北京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城市,全国的文化中心,悠久的运河历史,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目前运河北京段已有11个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如通州运河龙灯会、船工号子等风俗,大顺斋糖火烧、小楼烧鲶鱼饮食制作技艺等等。 一直以来,我们对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都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对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功课做得还很不够。尤其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运河的主要流经区域,目前在运河非遗保护过程中还有以下困难: 一是传承问题非常紧迫。部分非遗项目由于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政府扶持资金有限,不能覆盖所有非遗传承人,也不足以依靠补贴生活。为了节省资金,很多传承人把家做为工作室,或在远郊区租房从事生产。 二是非遗项目商业化困难。非遗项目由于诸多原因商业开发难度很大,也存在传承人固守传统不愿创新的阻力,或者创新可能使非遗项目失去原有韵味等问题,这也造成部分非遗项目处在是否进行商业开发的矛盾之中。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活历史,凝聚着浓浓的乡情和历史的记忆,对传承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议: 一、梳理大运河非遗,形成活的经济文化地图。专门组织编撰大运河北京段非遗文化丛书及音像资料,对大运河非遗文化进行统筹整理,并从历史、社会、经济、民俗等多方面综合研究,揭示非遗的内在联系,展现大运河经济文化发展全貌。 二、加强培训培养,推动非遗传承。一是要加强传承人培训。有关部门应组织大运河非遗传承人培训,开阔传承人眼界、提高传承人专业素养。二是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类似于众创空间的工作室,打造区域特色,便于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宣传推广。三是要培养传承人。运河非遗中的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可与职业技校相结合,培养青年技师。一方面传承传统技艺,一方面让年轻人结合现代的观念、技术、材料进行利用创新和发展。 三、多措并举,解决非遗资金困境。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根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要求,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可给予经费补助。建议针对大运河非遗传承人,市区两级参照《条例》给予适当经费的补贴。二是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的相关政策,例如凡是资助非遗项目的企业可将捐赠资金数额抵税,来鼓励民间资金支持非遗事业的发展。 四、选择重点非遗项目,探寻商业推广途径。非遗项目非常多,因此要分门别类挑选出有市场、易传播、特色鲜明的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和推广。比如,针对其中的优秀传统手工艺产品,可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进行高附加值开发,打造成为民族奢侈品。还可以将大运河非遗植入在艺术作品中加以展现,如运河号子、运河龙灯等非遗完全可以以音乐剧、舞台剧等形式来推广。 五、牵头建立大运河非遗联合保护中心。我市可牵头组织大运河沿线成立非遗联合保护中心,轮流主办大运河非遗保护论坛和非遗项目展览,交流非遗保护的经验,为运河非遗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还可以联合参加国际知名相关重大展览,推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国际影响力。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4:56:48

    谢谢姚委员,下面请张振军委员代表民盟北京市委发言。

  • [张振军]2020-01-14 15:03:16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民盟北京市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积极打造知识产权高地,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民盟北京市委一直关注首都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 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首都知识产权事业成果丰硕。2012年以来,在京单位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奖累计500余项,约占全国的1/3。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超过20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0倍。全市专利代理机构615家,占全国的24%,专利代理师执业人数占全国的41%。全市共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67家、优势企业120家,居全国首位;拥有独角兽企业82家,占全国近一半。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近5700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版《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北京已经跻身全球五大科技集群。 与此同时,北京在知识产权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破解:一是知识产权供给侧能力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高端研究机构、服务机构均显不足,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二是知识产权执法能力有待加强。各类侵权行为仍然多发,执法队伍编制不足,地方性法规有待完善,法治形象尚未充分塑造。三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质量专利少,国际竞争力偏弱。高校院所科研成果闲置率较高,在北京落地少;缺少规范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为此,我们建议打造三个"高地":

  • [张振军]2020-01-14 15:03:50

    第一、打造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研究和服务高地 一是依托首都优势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智库,为全面参与和引领相关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话语权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储备。 二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中介服务、司法审判、国际谈判等高层次人才,提升首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三是推动首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国际化,引进知识产权服务国际知名机构,建立国际对接机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转型升级。

  • [张振军]2020-01-14 15:04:05

    第二、打造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一是完善地方立法,做强知识产权法院,树立知识产权法治大国形象。加强对外宣传,特别是对涉外典型案件的宣传,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组建各级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实现民事、行政、刑事诉讼合一办理。加强一线审判力量,建立专职化知识产权法官体系。 二是积极对接国家知识产权局,争取"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北京,塑造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营商环境。研究设立全国知识产权侵权判定检验鉴定中心和维权援助公益服务中心,研究设立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分级分类管理平台。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实现社会共治。积极落实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科普等手段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推动首都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张振军]2020-01-14 15:04:18

    第三、打造世界级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高地 一是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登记、评估和交易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主体信用档案,开放评估市场准入。 二是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全新专利运营模式。 三是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商业银行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交易所建立知识产权网上实时评估系统和竞价系统,鼓励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股权、债券交易。 我们期待,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协同下,积极打造知识产权高地,将首都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5:05:26

    谢谢张委员,下面请赵亚洲委员代表民建北京市委发言。

  • [赵亚洲]2020-01-14 15:07:05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民建北京市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以精细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生活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北京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消费市场,商业中心和大型商圈建设的现代化、国际化程度较高,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 就当前如何进一步统筹做好疏解整治与品质提升工作,更好地解决制约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推进本市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民建北京市委提出以下建议:

  • [赵亚洲]2020-01-14 15:08:48

    建议一、根据群众地域特点,提供动态调整的精细化服务 在品质提升阶段,为不同地域、不同消费能力和品质诉求的人群,提供动态调整的精细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众的新期待。对于老旧小区和城乡结合部的街道社区,以提供物美价廉的基本生活性服务为主,适度引进少量的连锁品牌机构和高品质高价位服务,减少不必要的大规模互联网+投入。对于都市城市中心地带和高档社区,以提供个性化、品牌化、互联网+等服务为主,生活性服务内容从基本保障升级为个性化匹配,增加教育、娱乐、文化、旅游等方面服务内容。对于有着民族、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产业人群聚集等特点的街道社区,重视文化属性,以提供满足特定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为主,鼓励引进其他区、外省市的同类型连锁品牌,适度引导街道社区的开放融合发展。

  • [赵亚洲]2020-01-14 15:09:51

    建议二、优化适用策略,制定多样化的考核目标和量化标准 建议优化街道量化考核标准,对全市以核心目标和关键成果为统一标准进行考核,对不同街道社区以自下而上共同确定的相应当期具体目标和成果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按照时间的阶段进行,主要考核是提升幅度和提升速度,对城乡交叉较多的区给予更多的关注,优化现有考核指标对行政区划的限制。

  • [赵亚洲]2020-01-14 15:11:32

    建议三、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差异性政策和针对性资源 确定全市不同街道社区当前主要供需矛盾和品质精细化提升需求,区分低价低利润的基本生活性服务业和高质高价高利润的消费升级类生活性服务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明确具体政策限制和企业诉求,研究制定差异性扶持政策,解决减少准入限制、降低开办企业和使用地下空间的行政许可难度、减费降税、融资担保、初期资金贴补、人才引进和用工等具体政策问题,提高政策效应。修改完善相关监管办法,根据国家对新兴产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适当放宽疏解腾退空间和存量空间的用途审批,适当放宽人防空间使用限制,通过空间置换增加可支配资源,将更多可利用空间交由街道和社区统一规划配置和管理。 综上,我们建议:以精细化服务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解决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过程中出现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问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5:12:27

    感谢赵委员,下面请杨金龙委员代表民进北京市委发言。

  • [杨金龙]2020-01-14 15:17:24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民进北京市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加强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融合,促进城市绿色交通出行》。 铁路枢纽汇集了不同方向的到达和出行的客流,这些客流通过公交、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等交通方式中转换乘,集中到火车站或者从火车站分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北京有8个大型铁路客运枢纽,其中7个设在城六区,由于换乘距离短、交通成本低,70-80%的铁路旅客选择地铁、公交等绿色方式实现与铁路交通的换乘。高效、便捷和人性化的交通衔接和换乘设施,对于提高北京市交通整体效率、拓展城市交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北京铁路客运枢纽建设于不同年代,换乘配套设施也建于不同年代,承载量是不相匹配的,多年下来,铁路枢纽站和城市交通衔接不畅的问题越发显现。我们认为,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杨金龙]2020-01-14 15:17:45

    一,接驳交通设施资源供给不足,依然存在拥堵现象。落客区面积不足、停车场车位少,接送旅客车辆占道现象严重,尤其是在列车进出站集中时段容易形成拥堵。接驳道路窄,铁路客流与周边居民出行的人流、车流容易形成叠加,尤其与城市交通高峰形成叠加,造成周边道路交通不畅。夜间铁路客流的"换乘难"、"打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市郊铁路发展缓慢,通勤和日常出行利用率低。市郊铁路线路设置的科学性和配套交通设施的便捷性无法有效满足远郊居民绿色出行需求。车站站点普遍距郊区居民区较远,换乘不方便;到站后又与城际的铁路客流叠加,换乘效率下降,降低了市民上下班选择意愿,通勤和日常出行利用率低。 三,缺乏动态评估,城市交通不能及时应对客流变化。国家铁路每年依据新线开通和客流变化,调整3-4次的列车运行图,但北京市应对接驳交通系统设施建成后,运行模式长期保持固定不变,没有及时根据铁路客流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针对特殊高峰时期的大客流,只能加强疏导,改进服务,应一时之急,治标不治本。随着新增高铁线路密集开通,大幅增长的客流接驳需求无法有效满足。

  • [杨金龙]2020-01-14 15:20:41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合理规划和配置土地资源,升级改造铁路客运枢纽站外部接驳交通系统。根据北京铁路客运枢纽车站主要设置在市区的特点,在铁路枢纽车站新建或者改扩建过程中,要优先把配套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在规划和土地资源使用上,突出城市交通属性,使城市交通配套从源头上适应铁路大客流增长变化需求。结合2020年的火车站周边综合治理工作,适度扩大落客区域,尤其是把车站接入道路系统和主干道改扩建为直接接入高架快速路,分流铁路换乘客流与周边居民出行,减少交通混行。 二,利用好城区内既有的铁路专用线,优化市郊铁路设置。北京市城区内的南苑和西苑机场、原首钢等一些工厂企业都有铁路专用线,由于多次疏解,这些企业铁路专用线大多被闲置。随着城市发展,这些专用线周边形成了居民区或商业办公区,有巨大的通勤和出行需求。建议利用这些闲置的企业铁路专用线及配套设施,升级改造成市郊铁路线,并在周边居民区或办公商业区内设置市郊铁路专用火车站,按城市公交化模式打造形成市郊铁路高效便捷的交通保障设施体系。同时及时改进和变更调整线路,吸引市民选择市郊铁路绿色交通出行方式。 三,建立定期评估机制,跟踪北京铁路客流变化需求。坚持"以客流为导向",针对铁路运行图的调整和客流变化,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和相关部门联合监测机制,实时监测北京铁路客运枢纽车站旅客换乘接驳交通系统的运行情况,准确掌握北京市铁路客流"动态"变化规律,根据变化保障换乘需求。定期对接驳交通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评估,编制《评估报告》,各相关部门通过评估报告及时对不适应接驳交通的设施进行优化、整改或变更,动态解决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疏解能力的匹配问题。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5:21:38

    感谢杨委员,下面请李鸿泓代表农工党北京市委发言。

  • [李鸿泓]2020-01-14 15:23:54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农工党北京市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统筹农村污水治理,助推全市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着全市近三百万农村群众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我市作为全国最早启动村镇生活污水治理的城市之一,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方案,围绕农村污水治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治理规划、处理技术和监管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成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主要表现如下:

  • [李鸿泓]2020-01-14 15:27:07

    一是农村污水治理缺乏统筹规划,区域协同不足。随着农民生活改善,人均排放污染负荷显著上升,但是当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多为单村建站,处理规模小,运维难度大,亟须统筹规划。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指南》迟迟未出台,污水处理设施无法总体布局,水污染治理难以统筹推进。 二是适宜本市农村特点的治污技术标准缺乏,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居高不下。 我市已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相关设计技术要求,主要依据城镇规范标准,但是农村地区管网施工和污水收集处理难度远大于城市。现有农村污水处理工艺,主要采用膜生物反应器等高标准工艺,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高,为长期运维带来较大压力。 三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机制不完善,难以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多在500方每天以下,没有同步监测要求,运行监管困难。再加上工艺运维和收费标准不统一,设施停运、拆除、闲置等审批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设施运行不正常甚至随意停运。再加上农民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偏低,进一步加剧了设施欠费"停摆""晒太阳",甚至走向"欠费--停摆--欠费"的恶性循环。

  • [李鸿泓]2020-01-14 15:29:42

    对此,我们建议: 第一,"动起来",科学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 科学编制全市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并以区为单位编制分区规划,同时纳入全市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对农村生活污水开展协同治理,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实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第二,"建起来",出台符合我市地区实际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 深入调查全市山区、平原区和城乡结合部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筛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和设施设备,采用适合我市的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与我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相配套,升级改造已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使其排水水质达到相关标准,大幅降低运行费用。平原区农村居住相对集中,具备统筹区域治污的条件,适宜建设联村污水处理站,发挥规模处理效益;部分有条件的村庄,可以探索接入城镇管网。

  • [李鸿泓]2020-01-14 15:32:08

    第三,"管起来",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模式和监管制度 首先,实现"有法管"。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明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的部门和要求,避免"九龙治水、各不负责";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到建设一个、起效一个。 其次,实现"有钱管"。建立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资金保障渠道,如收费价格、收费方式或者财政预算渠道等;对于新建设施申请,缺乏运维资金保障的,暂不予安排资金和项目。 其三,实现"有人管"。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主体,运行管理制度;借鉴浙江"五水共治"成功经验,以区为单元委托运行管理企业,实现分散设施管理的规模效应;对500方每天以下的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简易工况监控并物联网的措施,作为运行考核和补贴的依据。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5:34:46

    感谢李委员,下面请许槟委员代表致公党北京市委发言。

  • [许 槟]2020-01-14 15:41:48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致公党北京市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提升完善北京"内环路"品质和功能,推动老城活力生发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东城、西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百街千巷"和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与提升行动,通过一系列城市微更新促进了老城街道公共空间的品质改善。致公党北京市委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塑造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重塑街道空间环境",围绕老城有机更新中的活力生发和可持续发展,成立主委课题小组,开展深入调研,形成了以"内环路"为切入点的研究成果。 北京"内环路"全长17公里,由四条城市主干线围合而成,北侧是平安大街,南侧是两广路,东、西两侧是东单、西单的南北延长线,地下有4、5、6、7号四条轨道线穿过、并设有17个车站。它在老城位置居中,距离二环路历史城廓和天安门广场的距离均在2-3公里之间,在城市发展中始终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作用。在2019年5月底召开的"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加强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的主题议政会上,我们建议充分发挥"内环路"多方面的优势。目前正在公示征求意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中,已体现了它的"历史文化展示"和"绿色交通出行"功能,但对"内环路"在老城整体空间格局中的战略认识、在老城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在此提两点建议。

  • [许 槟]2020-01-14 15:44:38

    第一,在空间格局的战略性认知方面,建议明确"内环路"在功能秩序中的角色定位,补充与老城生活服务相关的骨架性供给体系。城市有机更新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的凝心聚力,通过局部地段、零星项目的积微建著,共同缔造并实现老城的整体发展目标。在顶层设计上,建立功能系统完善、空间布局明晰的总体发展结构,有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规划,建立在不同空间尺度、不同时间维度下,局部与整体、当前与未来的内在发展关系。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基于全市视角建立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两轴一环"的空间布局体系,南北中轴线、东西长安街、二环路充分反映了首都的功能与形象,当前进一步聚焦核心区及老城、深化街区层面控规时,一方面需要传导"都"的上位规划功能要求,同时也需要落实"城"的生活服务系统。建议充分认识北京老城空间尺度大、居住与就业人口多、功能复合性强等方面的特点,补充"内环路"在组织多元城市生活的结构性作用,形成"两轴双环"、"都与城"交相辉映的老城空间格局。

  • [许 槟]2020-01-14 15:46:32

    第二,在公共服务的体系化建构方面,建议发挥"内环路"公共空间的枢纽作用,形成串联沿线并辐射全域的为民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沿线可串联7条文化精华探访路、10片历史文化精华区、东单和西单商业街区,以及众多特色商铺、老字号餐饮店等,建议专题研究沿线的功能定位,提升"内环路"在老城公共服务系统中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首先在公共设施空间体系方面,应重视老城百姓对日常生活服务品质的内容提升的迫切需求,使沿街公共设施的业态多元化、服务生活化、消费层次化,使沿线轨道站点周边的功能有机更新与街区内部的服务需求形成供给匹配。其次在公共开敞空间体系方面,将街区环境整治实施的口袋公园等小微绿地,与沿街绿化带、开敞性庭院、菜市口广阳谷等大型公园,构建互联互通的绿化系统、绿道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老城休憩和慢行环境。 城市的复杂性,需要我们随着发展环境的改变进行不断的探索,但健全稳定的城市功能格局是我们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指引,老城"内环路"的活力生发,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宗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担当。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5:47:26

    感谢许委员,下面请柴文忠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发言。

  • [柴文忠]2020-01-14 15:53:46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综合施治,精细管理,构建首都街区治理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现有街区治理改革的基础上,打造更具时代性、创新性的街区治理新模式,对于构建超大城市街区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柴文忠]2020-01-14 15:55:25

    一、首都街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分析 (一)是街区治理案件"多"。12345市民服务热线每年有300万件左右的诉求量,主要集中在市政市容、市场管理、物业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其中多数诉求在街区层面进行处理处置。 (二)是街区治理资源"缺"。街区发展不平衡,人口多、需求多,空间小、资源少,标准低、设施老。街区治理还存在"多网不融合"、"多规不合一"、"多条不综合"等问题。 (三)是街区治理依据"少"。街区治理面临着法律法规缺失,细化可操作的政策标准少,权责关系不清等问题。由于机制不健全,街道社区吹哨后,有些中央在京单位、部队和市属单位不能及时报到,有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四)是街区治理能力"弱"。当前街区工作人员从事行政性管理工作较多,从事街区治理工作的"八大员"从属于各个部门。街区治理主体多元、职责不清,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标本兼治的治理能力。

  • [柴文忠]2020-01-14 15:58:01

    二、完善街区治理的建议与思考 打好组合拳、用好绣花针,努力构建首都街区治理新模式,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街区治理效能。 (一)是党建引领在街区,统筹破解"老大难"。建立完善街区党建引领与议事协调机制,属地内中央在京单位、部队等产权单位后勤管理的党组织向街乡社区报到。街乡社区向属地各相关单位"吹哨",共同解决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问题解决在街区,倡导治理"微循环"。破解凡事都先投诉到市级层面,再分派到街区进行处理的"大循环"模式。鼓励街区构建快速收集居民反映问题并同时解决问题的"微循环"模式,第一时间将问题解决在市民身边。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大循环"需要很长时间、很多的环节,会引发居民的不满,而"微循环"是提升居民满意度的关键一招。 (三)是守望相助在街区,共治共享共同体。进一步鼓励"守望相助"街区自治模式,凝聚同心家园情怀、培养共同家园意识、培育街区共治精神。充分发挥小巷管家、西城大妈、海淀网友、朝阳群众、丰台劝导队等城市志愿队伍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志愿报到、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街区共治机制,打造共治共享的街区治理共同体。 (四)是规划引导在街区,问题处置分层级。建立由街区牵头统筹,责任规划师领衔,属地公众参与的街区规划编制团队。结合区域特点、空间资源、居民诉求等,编制街区更新规划。努力做到具体问题由街区解决,体制机制政策问题由区政府和市级部门解决,街区空间规划问题由规划部门统筹解决。 (五)是"全科医生"在街区,解决问题"多快省"。居民反映的大部分问题是很容易处理的非专业性问题,应授权街道整合"八大员",培养街区治理"全科医生",组建综合处置队伍,一揽子快速解决非专业且高频出现的街区治理问题 。 (六)是科技保障在街区,提质增效现代化。充分利用视频摄像头和城市大脑建设基础,构建"区块链"大数据平台,实现"一网一库一平台",精准识别城市管理问题,打造需求预测、安全预警、辅助决策的治理平台。吹响人工智能哨,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能和水平。 街区治、首都安。唯有综合施治、精细管理,打好组合拳,用好绣花针,标本兼治、科学治理,构建新平台、新模式,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北京迈进街区治理新时代。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5:59:06

    谢谢柴委员,下面请冼海珍委员代表台盟北京市委发言。

  • [冼海珍]2020-01-14 16:01:05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台盟北京市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加强在京台胞参与志愿服务,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志愿服务是国家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北京市通过不断健全志愿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工作架构,志愿服务事业实现了蓬勃发展。另外,台湾地区在志工服务方面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经验,且台湾地区民众普遍养成了参与志工服务的好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同胞心灵契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北京市涉台"55条措施"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在京台胞参与公益活动和基层社区服务活动。因此,加强在京台胞参与志愿服务,深化京台志愿服务交流合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着力点,是推动"55条措施"进一步落地的切入点,更是体现北京市充分发挥"首善之区"示范作用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有利于提升首都志愿服务工作水平,更有利于台湾同胞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进心灵契合。 截至2018年7月底,在京台胞约10000人,其中以个人名义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有65人,参与比例尚不足1%;以团体形式注册的志愿服务团队1支。在京台胞参与志愿服务不活跃的主要原因:一是对在京台胞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协调力度不够;二是在京台胞获取志愿服务信息不便利;三是一些活动特别是大型活动、赛事,缺乏针对在京台胞招募志愿者。为此,我们提出"成立组织、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打造品牌"四点建议。

  • [冼海珍]2020-01-14 16:04:50

    一、成立专门的京台志愿服务组织 建议由涉台部门组织协调,由团市委提供指导帮助,联合北京志愿服务联合会等相关单位,并由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拥护祖国和平统一、热心公益的在京台胞作为带头人,带领在京台胞共同成立京台志愿服务组织。完善组织机构,加强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整合资源,对接志愿服务供需,搭建交流平台。 二、完善京台志愿服务机制 (一)是议事协调机制。建议涉台部门和其他志愿者管理相关单位召开京台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协调在京台胞参与常态化志愿服务和大型活动、赛事志愿服务,并研究制定台胞志愿者参与大型活动、赛事志愿服务的选拔、培训、使用、评价等一整套工作流程和长效机制,不断深化京台志愿服务交流合作。(二)是交流分享机制。举办京台志愿服务发展与合作论坛,展示京台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和成就,交流经验做法,研讨实际问题,进一步促进互学互鉴。(三)是培训机制。结合常态化志愿服务和特殊志愿服务需要开设基础训练和特殊训练培训课程,做好队伍建设的"传、帮、带"工作。(四)是奖励机制。既可以采取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等精神鼓励,也可以将志愿服务时长存入"公益银行"兑换"公益旅游体验",使台胞志愿者有更多机会到祖国各地考察学习,进一步了解大陆、融入大陆。

  • [冼海珍]2020-01-14 16:06:12

    三、搭建京台志愿服务交流平台 建议由涉台部门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由京台志愿服务组织实施,搭建针对在京台胞参与志愿服务的信息平台,与"志愿北京"大平台对接,统一面向在京台胞发布常态化志愿服务信息和大型活动、赛事志愿服务信息。 四、打造京台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品牌 台湾地区在开展社区服务、医疗救护、环保卫生、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因此,建议由在京台胞志愿者和北京本地志愿者共同组建京台志愿者联合服务队,将北京志愿服务优势与台湾志工服务经验相结合,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公认度高、服务优良、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品牌,如社区养老服务、紧急救助、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品牌。 相信京台两地同胞通过共同参与源于爱心、传递爱心的志愿服务,增进心与心的交流,能够实现心灵契合。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6:08:21

    感谢冼委员,下面请刘爱森委员代表北京市工商联发言。

  • [刘爱森]2020-01-14 16:10:49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北京市工商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激发老字号品牌活力,让中华老字号世代相传》。 一个个老字号品牌,就是一个个金字招牌。老字号品牌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发老字号品牌活力,振兴中华老字号,对繁荣市场、拉动消费、打造中国品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和北京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北京老字号发展规模和质量逐步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从数量上看,目前北京市经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已达到11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主要分布在餐饮、服装、中医药、工艺品等几大领域。从发展上看,北京老字号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如全聚德、同仁堂、内联升等老字号龙头企业,一直是北京的"金名片"。从消费上看,在消费升级、品牌强国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字号开始主动改革创新,成为新一代"爆款"制造机。从影响上看,北京老字号品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技艺突出,是北京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北京老字号近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从整体上看,老字号的发展还是"冰火两重天",除了少部分老字号成功转型得到快速发展外,大部分曾经辉煌的老字号仍然面临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我们调研了阿里平台上一百多家老字号企业,发现大部分都面临品牌保护不力、资金匮乏、机制僵化、创新不足、传承无力等问题。为进一步激发老字号品牌活力,助力北京高质量发展,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 [刘爱森]2020-01-14 16:13:30

    首先,要加强产权保护,稳固老字号发展根基。近年来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让人痛心的现象:本来一家红红火火、经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字号,有一天突然发现,几代人苦心经营的品牌被其他商家注册为商标,且被对方以商标侵权为由告上法庭。随着老字号的品牌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这样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建议从法律层面出台强化措施,对老字号进行专门保护。建立注册商标专用权、企业名称权、老字号评选权之间的无缝对接机制,如明确规定"新申请的商标、新设立的企业,不能使用与已经认定的老字号相同或近似的名称"等。加强对老字号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引导企业积极加强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让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其次,要加强政策扶持,给予老字号政策阳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许多老字号店铺不得不搬离原来的黄金商道,被迫关、停、迁,生存环境更加艰难。建议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老字号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资金、技术、人才、用地等方面,有计划地、适度地向老字号企业倾斜。设立老字号专项发展基金,或者通过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发行专项债券,重点支持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老字号企业科学发展。对老字号企业的各类贷款适当贴息,降低老字号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三,要加强创新引领,激发老字号生机活力。由于改革创新不足,很多老字号都给人一种"正月初一卖门神"的过时感。与之相反,很多国外的百年品牌,如可口可乐、雀巢、宝洁等,却一直很青春时尚。建议以市场为导向,激励老字号企业在销售、宣传、跨界合作、多元化、IP化等方面做更多加法,对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产品结构和品牌形象等进行传承中的创新,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加快推进重点老字号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实施项目评级制度,定期发布老字号品牌价值榜单。搭建北京老字号企业与其他区域老字号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北京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6:14:38

    感谢刘委员,下面请吴晨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

  • [吴 晨]2020-01-14 16:18:29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发言的题目是《打造国际影响力城市复兴品牌,培育新首钢园区创新活力》。 经过10年的持续积累和努力,在首钢纪念百年华诞之际,新首钢园区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一批标志性项目逐步完工,生态环境、交通设施、文化休闲、社会服务、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极大改善。未来首钢园区"活力复兴"应顺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打造新时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钢样板"。

  • [吴 晨]2020-01-14 16:19:46

    一、首钢地区活力营造面临的挑战 (一)是企业文化的传承。首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具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极具特色的"首钢文化"。新首钢园区如何保持和营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地区归属感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是产业功能的更新。新首钢园区的"四个复兴"需要发现、培育和创造具有带动作用的新经济发展引擎,是园区未来实现四个复兴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三)是设施配套的保障。目前新首钢园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套还在全面建设中,整体交通系统综合作用的发挥和城市功能吸引力的形成还有待时日。 (四)是品牌形象的塑造。过去的首钢,高炉、钢花、铁水和十里钢城是固化的IP形象,新首钢除了冬奥和体育+的赋能之外,园区整体形象的塑造,是未来园区持续性吸收技术、人才、资金,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 [吴 晨]2020-01-14 16:22:30

    二、新首钢园区活力复兴实施路径 (一)是建设绿色智慧园区。规划建设数字智能园区,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实时可控,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园区,提出并突破城市设计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前沿课题。启动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实现BIM数据、地质数据、地信数据、规划数据的融合。当新首钢园区的建设与科技创新相遇,必将催生出更多新业态、新场景。 (二)是加快推动地铁建设。交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是活力营造的重要途径。以绿色交通引导沿线用地的开发建设,营造"无缝城市"和社区环境。建议尽快启动地铁11号线一期东段项目和R1线建设,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为新首钢园区带来新的城市功能、空间模式及发展契机。 (三)是举办大型论坛活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将成为2020年"世界建筑之都",将作为三年一届的世界建筑师协会大会的举办地,会议场地就由该城的滨海仓库改造而成。目前北京已正式提出申办国际建筑师协会2026世界建筑师大会,建议将新首钢园区作为主会场,这会将"新首钢园区"这一"国际影响力城市复兴品牌"和北京"世界建筑之都"愿景的营造推向新的高度。同时以此为契机,未来持续吸引世界关注目光和各种专业会议以首钢为主场召开,为新首钢园区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 (四)是关注后奥运时代。通过冬奥会的举办创造更多的长期就业机会。包括场馆的专人管理、运行,市民相应的教育、培训;建立大型活动、旅游服务、商业开发在内的综合业务多元开发体系;培育自主品牌项目,打造群众性体育活动品牌;以及园区整体运营模式和路径的研究与落实。 (五)是吸引高端人才聚集。"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将为国际化人才落地北京搭建"产城融合"的承载平台,积极落实"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打造"宜居环境、创新事业、生态低碳、交通网络、教育文化、邻里交往、医疗健康、服务配套、管理治理"九大场景,为确保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六)是打造专属首钢形象。在积极落实新首钢园区三年行动计划的同时,及早开始研究谋划后续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着手策划打造"世界影响力城市复兴品牌"的战略布局和路径,使之早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篇章"的典范。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6:23:12

    感谢吴委员,下面请马立霜委员发言。

  • [马立霜]2020-01-14 16:25:10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是医药卫生界的政协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为实现"病有所医"筑牢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是实现"病有所医"目标的重要环节,快速有效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对维护病人生命、减少医院前期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院前医疗急救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组织管理、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圆满完成院前急救转运、突发事件处置、医疗保障任务等工作,院前急救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仍是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现有专职急救队伍不稳定,招录新人困难。由于行业高强度高风险、与收入不匹配等,造成现有专职人员流失严重,而招录新人困难,北京的本科生都不愿意来,外地本科生又不符合进京要求。 二是总体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标准不统一。资金投入、人力支持都没有达到院前急救总体要求。各区域发展参差不齐,站点分布不足,房屋普遍不规范,运行保障艰难。 三是全民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培训体系仍需完善。对严重创伤、心脏骤停等患者能否挽回生命,就取决于"第一目击者"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但大量研究显示,在我国,目击者呼救后通常就消极等待急救人员到达,几乎不会对患者做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薄弱;重点培训人群目标不明确,培训体系仍有漏洞和死角。

  • [马立霜]2020-01-14 16:27:56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补足院前急救人员缺口。建立动态编制增减机制,建立合理薪酬机制和绩效激励机制,落实体现特殊行业的津贴待遇;建立合理的晋升、转岗机制和提前退休政策,开拓合理且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空间;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职扩招百万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市属高等职业院校、中等卫生学校设置"院前急救专业",加快培养满足我市院前急救工作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二是加大总体投入力度,重点向基层倾斜。由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大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财政投入,引入社会资本补充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相关企业有偿租赁救护车辆以弥补不足;根据各地区百姓需求大数据,建立动态站点分布机制;开发具备定位功能的急救APP,方便群众一键呼救、自动定位等。 三是进一步统一标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下行管理体制,健全网络体系。尽快实现有条件的区级急救分中心建立独立运行机构;进一步完善统一的急救分中心和站点房屋标准。加强院前、院内急救沟通,将交管、消防部门纳入到急救网络体系中,建立联动保障机制。优化院前急救收费流程,改进收费方式,提高可及性和便利性。 四是加强社区院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构建"减灾型社区"。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中植入"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思想,构建大院前急救体系,提高公众对急救的理解和认知,使公众在真正需要时呼叫急救,避免资源不合理使用;官方录制专业、通俗易掌握的急救培训短视频,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影院等开展急救培训,深入社区、大学校园等进行面对面的技能培训;将院前急救技能、灾难与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纳入全民科普体系,将提高院前急救意识与国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灾难生命救援知识与技能融入社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中。 五是政府主导,进一步适量适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在政府应急资金保障下,由应急办作为主体购买社会服务,进一步适量适度地将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纳入到院前急救医疗工作体系中,共同推动院前急救事业发展,为实现"病有所医"筑牢基础。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6:29:11

    感谢马委员,下面请董明慧委员发言。

  • [董明慧]2020-01-14 16:34:00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是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的政协委员,我代表社法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推动"接诉即办"提质升级》。 "接诉即办"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 一是响应群众更迅速。"接诉即办"以"12345"热线为平台,建立起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机制,通过直接派单到基层、到一线,有效解决了过去群众有诉求"找不到门儿问、找不着人儿办"的难题,实现了用一个号码、凭一张单子就马上办的转变,让"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成为常态。 二是基层治理更聚焦。"接诉即办"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依据,建立起办理、考核、督促完整体系,有效推动干部走出机关,从"坐在办公室办事"到"走到群众身边办事",工作作风向敲得开门儿、见得着人儿、准备好词儿、带着点文儿转变,能力提升向找得准病因、交得上真心、攀得上家亲、解得了难题聚焦。 三是吹哨报到更见效。以党建为引领的"吹哨报到"改革牢牢抓住"接诉即办",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具体扎实落到实处,为首都治理工作确立起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放的鲜明导向,"围着群众转、奔着问题去、沉到一线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部门和基层工作中。 "哨"是民之呼,"到"是责之行。在市政协组织的"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进一步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专题协商中,我们发现"有事就打12345"、"12345真管用"在市民中口口相传,"有事您找我"成为社区、村干部的"口头禅"。 改革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当前,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好。比如,一些部门和基层单位面对群众诉求,是不是只盯着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就行了?是不是仅仅"三率"提高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就都解决了?这当中,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同时,也关系到这项改革能不能进一步提质增效、取得更好更大成果。

  • [董明慧]2020-01-14 16:34:41

    应有针对性地做好下一步工作: 一是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要把"接诉即办""吹哨报到"放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全局中,进行认识再深化,推动实践再深入。将工作纳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当中,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 二是建章立制,提高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深刻领会"接诉即办"的实质和要义,更主动更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应建立"举一反三"机制,对群众诉求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出工作中带有共性系统性的问题,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应建立主动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制,将局部性苗头性问题解决在群众身边,与"接诉即办"形成有机整体。应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拓宽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三是加强建设,完善平台。"12345"是"接诉即办"的枢纽环节,应顺应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及北京通APP,打造网上"12345",进一步方便市民。同时,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平台接听、转办、评估群众诉求和办理成效的能力。纷繁复杂的群众诉求对政策精准把握提出很高要求,应组织部门、专家为细化完善诉求应答数据库提供支持。还可以组织基层优秀干部定期与平台工作人员一起分析问题、开展工作,并以轮训的方式定期组织平台工作人员参加一线治理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工作能力。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6:35:11

    感谢董委员,下面请屈庆超委员代表经济委员会发言。

  • [屈庆超]2020-01-14 16:39:00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是科学技术界的政协委员,我代表经济委发言,发言的题目是《加快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我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龙信数据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研发的"朗润龙信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2014年,指数预测"南热北冷",南北经济差距会进一步扩大;2015年,指数显示出了"中部崛起"的数据表征;事实已证明,当年的预测成为现实,而今年指数显示未来北京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城市的竞争演化为城市群的竞争。习总书记高瞻远瞩,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最近又提出"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的重要论断。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形成区域经济内生动力系统的基石。今年我参加了市政协经济委组织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课题研究。调研发现,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顶层设计不足,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二是产业链碎片化现象明显,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深度不够;三是区域全产业链布局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 [屈庆超]2020-01-14 16:39:28

    当前,首都经济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复杂、最具挑战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本位做事",更要"越位思考"。"本位做事"就是要处理好自己手中的"牌",深刻理解"都经济"与"城经济"的关系、"疏解"与"集聚"的关系、"高端发展"与"配套服务"的关系、"控制财政支出"与"政府积极作为"的关系、"应对短期经济压力"与"保障长期经济健康"的关系、"局部突出"与"全局最优"等一系列关系。而"越位思考"则要求我们既要看"队友"的牌,更要看"对手"的牌。在京津冀全产业链协同中既要有自己的"王炸",即突出优势产业,更要与队友配合组成"拖拉机",即在产业链上形成良好协作关系,"拖拉机"越长,产业链就越完整。区域的竞争是不同系统间的竞争,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起点、线、面、体多维复合的系统优势,切实发挥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

  • [屈庆超]2020-01-14 16:39:52

    下面,我从顶层设计、要素连接、重点领域、技术支撑、管理模式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协同发展合力。由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联合三地编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三地产业定位和区域重点产业链分工。 二是畅通要素循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要在数据链、产业链、人才链、空间链、技术链、政策链等多维经济要素上形成增强反馈,如加快探索建立企业资质标准互认、优势产业政策跨地区共享、人才社保政策衔接等相关机制和制度。 三是推动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和延链。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重点产业上,通过建立产业基金、人才引进、财税奖励等方式强化优势产业;有效识别缺链环节,借助精准招商和培植企业来补足短板;在链条延伸上加强三地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格局。重点产业建议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四是运用大数据构建京津冀全产业链动力系统平台。运用大数据有效开展产业诊断、布局规划、精准招商、动态监测、政策评估,在产业动力上形成系统闭环。 五是围绕经济发展采用"链服务模式"。通过高质量动力系统的构建和多维经济要素链的连接,精准识别影响经济发展和系统反馈中的"梗堵"位置,即时优化调整,增强首都经济内生动力,构建首都经济治理的新模式。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6:40:17

    感谢屈委员,下面请刘多委员发言。

  • [刘 多]2020-01-14 16:45:22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是科学技术界的政协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加快布局"5G+工业互联网",助推北京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5G+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前沿领域及新型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是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动能,对北京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5G+工业互联网"意义重大 "5G+工业互联网"有利于把握新工业革命的历史契机,实现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支撑第四次工业革命。"5G+工业互联网"将构建赋能传统产业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走深向实。 (二)是引领产业创新。"5G+工业互联网"作为共性技术和使能平台,将加快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工业核心应用、智能装备产品和商业模式,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三)是促进经济稳增长。"5G+工业互联网"将拉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推动智能产品、装备与服务的更新换代,扩大市场规模,带动新增就业岗位,培育经济增长点,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 [刘 多]2020-01-14 16:46:19

    二、国内外政府和产业界正发力布局"5G+工业互联网" 在美国,2017年政府就着手推动5G应用并逐步扩大,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通过设立5G基金等方式推进5G向实体经济渗透。在欧盟,欧盟委员会2019年发布《增强欧盟未来工业的战略价值链》,再次强调要建设满足未来工业需求的5G基础设施。德国将工业明确为推进5G的重点领域。在亚洲,日本在2019版《制造业白皮书》中明确要推进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韩国将智慧工厂确定为"5G+"核心业务之一。 我国高度重视"5G+工业互联网"发展。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工业互联网指导意见,提出协同推进5G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部署。工信部在2019年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中,设置工业互联网企业内5G网络化改造及推广服务平台项目;11月份又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进一步细化了产业推广的重点方向与实施方案。 目前,我国已有25个省份发布5G产业规划,5G与工业的融合应用多是重点方向。多地积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测试认证平台和产业孵化平台,组建联合创新中心和示范应用基地,支持"5G+工业互联网"发展。江苏、辽宁、河南、山东、江西、重庆等省市制定政策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涌现出中国上飞、青岛港、南方电网等一批典型示范企业。全国范围内,依托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鲁豫带、川渝带、湘鄂带已形成"两区三带多点"竞相发展的局面。

  • [刘 多]2020-01-14 16:47:04

    三、关于北京市加快发展"5G+工业互联网"的建议 北京市在相关领域已形成较为深厚的技术和人才累积,建议北京市政府进一步强化"5G+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地位,在以下方面发力推进,带动产业跃升。 (一)是布局重点领域,加速产业结构高端化升级。聚焦"5G+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依托产业创新园区,开展智能控制、智能传感、通信模块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加快建设通信技术、终端设备、业务功能等测试环境,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二)是构筑创新链条,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生态。依托车联网、电子制造、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开发,打造覆盖行业价值链全环节的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推动构建可模拟产线、道路、城市等应用场景的行业应用测试验证平台,树立一批标杆示范项目,以应用带产业、以示范拓市场、以模式促推广。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环境,增强高精尖产业发展动力。组建"5G+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中心,开展应用和产业发展情况监测评估,提供应用解决方案、知识产权等服务。引导投资基金、银行信贷进入有潜力的创新项目,支持高精尖领域加快发展。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6:49:32

    感谢刘委员,下面请史利国委员发言。

  • [史利国]2020-01-14 16:50:55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是工会界的政协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坚定迈进;今天的北京,正在经历经济发展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变。放弃"大而全"、打造"高精尖",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高技能人才攻坚克难;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需要高技能人才夯基垒台。推动首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北京市也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首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市总工会2018年的专题调研显示,我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33万人,其中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98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9.4%;高端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特点。 高技能人才工作虽然成效明显,但制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依然存在。首先,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传统技能操作岗位的人才相对过剩,高端制造业技能人才匮乏。其次,技能人才相关政策实际落实不到位,尤其在中小企业落实不力。再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人才引进留用、技能等级认定、评价及激励机制还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最后,职业教育体系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对技能人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 [史利国]2020-01-14 16:51:16

    扎实做好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需要构建统一、标准、规范、高效、优质的高技能人才公务服务体系,需要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等级认定、晋升、薪酬待遇为一体的技能形成体系和保障机制。具体来说,还需要在以下四方面精准发力: 完善高技能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建议积分落户政策增加技术等级的分值权重,保障性住房政策适度打破户籍壁垒,面向非京籍高技能人才;建议市有关部门推动建立完善技能人才专业招聘平台,完善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政策,定期发布重点行业技能人才工资指导线、重点职业(工种)工资指导价位,引导企业根据市场行情确定技能人才薪酬标准,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真正让技能人才引得进、留得下。 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和认定机制。建议制定相关技能等级认定实施方案和细则,积极推进龙头企业进行技能等级自主评价试点,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并规范行业评价和企业自主评价的社会认定及相关待遇配套措施。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渠道,建立技能类职业资格与职业院校学历贯通培养通道,鼓励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开发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部门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厚植工匠精神文化土壤。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营造"人人崇尚技能、人人争当工匠"的良好氛围。通过文艺作品、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新时代首都工匠风采、呈现新时代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风尚。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构建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一支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趋势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政府、企业、个人、学校等各方主体需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以政策吸引人才、以环境留住人才、以文化凝聚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6:52:14

    谢谢史委员,下面请刘宝平委员发言。

  • [刘宝平]2020-01-14 16:53:08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是农业界的政协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发展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2017年12月,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农业领域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等集成应用示范。2018年7月,蔡奇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等,推动产业精品化、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智慧农业在北京取得了积极进展: 植物工厂在集装箱式的育苗室内通过精准环境控制和人造补光技术培育秧苗,秧苗移植到大棚内通过营养液进行水耕栽培,并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把环境保持在最适宜蔬菜生长的状态。一公顷的植物工厂,每年蔬菜产量可达300多吨,是传统种植方式的几十倍。 智慧农业在生产管理中,除了采用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为植物生长创建最佳环境外,还将雨水循环收集系统与精准高效灌溉技术相结合,根据植物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管理水肥,产量能达到传统日光温室的6至8倍。 智能温室不仅应用物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作物的精准管理,还利用自主研发的"耕智用工系统",通过数字、图像和视频等方式对工人的工作效率及质量进行评估,有效解决了"出工不出力"难题;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还可追责到人,真正实现作物生长全生命期溯源。 这些已成为推进首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切入点。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智慧农业的发展也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应用示范零散,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创新型智慧农业支持资金有限、商业模式匮乏;研发滞后,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大数据建设水平较低,数据开发应用不够;新型农民培养机构少,高素质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等。

  • [刘宝平]2020-01-14 16:53:39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建议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委牵头相关部门,根据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重大需求,编制首都智慧农业建设的专项规划。启动智慧农业创新重大专项,开展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系统推进北京市智慧农业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各部门、协调各领域,形成系统化推进合力。 二、推进重点项目先行先试。优先在信息化基础好、支撑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探索实施稳定性高、示范性广、带动性强的智慧农业项目。重点抓好几件大事,一是开展种业信息化建设,助力"种业之都"提档升级;二是在"两田一园"实施精准农业,加快农业"调转节";三是发展智慧生产模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开展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五是大力发展乡村智能信息服务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六是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三、大力支持产品及系统研发。设置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早日从试验阶段走向市场。 四、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政府给予政策、教育培训专项资金以及职业培训资质认证支持,由专业的科学院所和领军企业共同打造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培训课程,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 [刘宝平]2020-01-14 16:53:53

    农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变革,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农业变革。我们应当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化产业链、价值链结构,构建集实时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精准作业、科学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提高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实现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6:54:47

    谢谢刘委员,下面请刘东晖委员发言。

  • [刘东晖]2020-01-14 16:55:45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是经济界的政协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点亮"夜间经济,让北京越"夜"越美丽》。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从古代都城上元夜的赏月,到如今越来越多"不夜城"的出现,夜间经济正在悄然兴起。 "夜间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概念,指从晚6点到次日早6点之间所涵盖的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不同业态的经济文化活动。伦敦市2016年任命了一位"夜间主管"专门负责管理伦敦的夜间经济,纽约市2017年以来先后设立了"夜生活办公室"、"夜间市长"和"夜生活咨询委员会",对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夜间经济"既是经济发展之道,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体现。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工作,特别是2019年7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提出了13条政策举措,为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提供了政策和体制机制保障。 当然,目前北京的夜间经济整体上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夜间消费供给相对单一、消费场所布局有待优化、公共服务不配套、管理和政策有待完善等。 发展夜间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能贪大求全,也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统筹规划,调配好各种资源,夜间经济才能真正行稳走远。为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 [刘东晖]2020-01-14 16:56:31

    一是让夜间消费的"菜单"更加丰富。城市的夜,不应只有美食和购物,还应加快培育影视娱乐、旅游、体育等业态,努力让京城的"夜"有吃、有玩、有烟火气、也有文艺范儿,既能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要,也充分考虑各年龄层的兴趣点,满足90后、00后的沉浸式、高互动娱乐体验需求,为人们夜间消费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北京夜间经济的特色与品牌。 二是让夜间消费的体验场景更加多样。夜间消费者除了在意消费内容和质量外,也非常在意互动体验消费场景的搭建。其中"亮起来"是消费场景搭建的重要因素。建议在符合城市管理要求的情况下,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做好"亮化"工作,用"亮起来"带动夜间经济"火起来"。 三是让夜间消费的布局更加合理。目前,北京发展夜间经济的相关政策重点聚焦在打造大型综合商场、消费商圈、重点街区等,这是必要的,但也要广泛征求市民所需和群众出行意愿,充分考虑消费便利性问题,结合"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的建设,就近为市民打造一些"小而特"的夜间消费场所,吸引居民就近消费。 四是让夜间消费的服务更加配套。夜间经济的繁荣,必然会带来交通、环卫、安全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建议在推动交通、消防、公安以及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治理,确保夜间消费的居民"出得去门,回得了家"的同时,探索夜间经济工作委员会、夜间市长、夜间区长以及夜间CEO等,同时发挥行业自律和民间自治的作用,平衡好相关群体的诉求,努力找到所有参与主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如此,夜间经济才能让城市以及行走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生活得更加精彩。 五是让夜间经济的政策更加有力。夜间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一种市场行为,离不开一个个鲜活具体的经营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夜间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相关鼓励、扶持政策,适当降低夜间经济培育期商家的经营压力,及时解决商家遇到的困难和瓶颈,特别是要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商家参与夜间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热烈氛围。 通过以上举措,可以让夜间经济发展的基础更牢、动力更足、成效更佳,让北京的"夜"更加美丽,让夜间经济成为北京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6:57:07

    谢谢刘委员,下面请何超琼委员发言。

  • [何超琼]2020-01-14 16:59:16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是特别邀请人士界的政协委员,我来自澳门,我的发言题目是《沉默群体要发声,多元渠道须建立,止暴制乱要民心,开怀引导需积极》。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国家发展迈向改革开放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亦将展开新一页。 2019年是澳门标志性的一年,全城上下热烈庆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欢欣迎接澳门回归20年,做了大量回顾和庆祝工作。习近平主席出席澳门回归庆祝活动,总结澳门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发表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讲话。澳门新一届行政长官带领管治班子继往开来,矢志在“一国两制”的稳固基础上,奋进向前,切实做好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工作,以创新务实态度,跟随国家发展步伐,满怀喜气迎接往后发展。遗憾是大湾区另一颗明珠的香港,过去半年持续发生激进暴力犯罪行为,严重打击香港的经济民生,严重践踏法治和社会秩序,严重挑战"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止暴制乱,恢复秩序。习主席澳门之行的讲话,为澳门带来鼓舞,也为香港走出当前困境增添了信心,为爱国爱港阵营增添了勇气,为我们更好履行政协工作增添了力量,坚决在止暴制乱中发挥积极作用、坚决拥护宪法和基本法权威,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 [何超琼]2020-01-14 17:04:58

    澳门回归20年来,开创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的宪制秩序牢固确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充分说明"一国两制"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巩固和发展与"一国两制"实践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基础,是习主席对澳门提出的希望,也是对香港的希望,特别是面向青少年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政协要发挥好双重作用,加强社团建设,扩大对青年的教育和服务层面,壮大爱国力量在青年网络的影响力。澳门的京澳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和香港的香港北京交流协进会,每年与北京市政府部门和北京企业单位合作,携手安排港澳学生到北京工作实习、连面举办青年创科论坛等,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一定成绩。我们要继续组织各种交流和考察活动,从中将青年人扶正,增加他们对国家的认知,让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在青少年心田中扎根,让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

  • [何超琼]2020-01-14 17:07:54

    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和宣讲工作也是政协的任务,将"一国两制"方针和真实讯息,更广泛和更准确地传播。去年九月,我以香港妇协主席的身份,到日内瓦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2次会议,两度在会议上发言,又接受内地媒体和国际传媒的采访,说明香港回归以来一直享受"一国两制"带来的繁荣安定,清楚表达了香港事务是中国内政的立场,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预。我们要继续把握好在国际社会发挥政协作用的优势,要用好各种社会力量和渠道,说好中国故事,说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故事。

  • [何超琼]2020-01-14 17:12:01

    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要自觉肩负使命,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去年底正值双庆年的重要时刻,我率领家族成员将国宝级文物马首铜像带回祖国,在北京市妥善安排下归藏圆明园,藉此唤起群众对文物的珍视,传承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化;也是香港和澳门对家国情怀的表现,激发港澳同胞的国家归属感、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是对外的主要窗口,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杆,我们要用好北京市政协的台阶,统合北京和港澳的资源,以历史文物和中华文化为载体,提供更多接触点让青年人认识国家,引导他们学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发展和壮大爱国爱港爱澳的新力量。 去年是新中国成立和澳门回归的双庆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习近平主席深情回顾了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人民政协的重要贡献。农历新年将至,人民政协将切实履行党中央给予的使命任务,我祝愿政协工作继续取得丰硕成果,领导们和委员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 [主持人]2020-01-14 17:13:20

    谢谢何委员。 各位委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安排了18位委员发言,所有委员的发言材料已编译成册发给大家,会后我们将把发言材料汇总报送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供研究参考。 今天下午的会议议程进行完毕,现在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