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对话国企一把手——与您共话老国企的文创转型之路

2017-11-29 15:1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主持人:各位听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收看的是市民对话一把手砥砺奋进新国企,昂首迈步新征程系列访谈节目,我是北京城市广播主持人黄彦。欢迎大家锁定FM107.3AM1026北京城市广播,我们邀请了首都国企的一把手来作客直播间,围绕京津冀产业协同、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服务民生等话题和大家展开对话交流,这个节目的重播时间是19点到20点。今天来到节目当中和大家交流的嘉宾是北京京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能强。朱总您好。

朱能强: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您来作客。提到京棉集团,我想很多老北京人其实是有很大的印象就是咱们京棉一厂、二厂、三厂。在八里庄、英家坟这边,很大片的厂区还有宿舍区,尤其是那个时候上下班的时候人流还是非常壮观的。我们知道当年这里生产的棉纺织品不仅仅是占据了咱们北京市场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在全国也有相当的分量是吧?

朱能强:可以这么认为。因为当初咱们京棉是由京棉一厂、京棉二厂、京棉三厂组成的。京棉一厂在1954年的时候,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是咱们国家156个投建项目之一,也是一个重点项目。

主持人:在全国都排上号了。

朱能强:对。当年建国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下150多个项目之一,结束了当时北京有布无纱的状况。然后在1955年京棉二厂诞生了。二厂诞生应该说全部都是咱们国产设备,通过一年左右的发展咱们国家工业进步很快,全面都是国产设备,是当时最大的棉纱厂,京棉二厂这个厂房的版本在全国有4家,包括石家庄、西安、郑州等等都有一模一样四个大型的纺织厂。京棉三厂的时候就到1957年,京棉三厂当时建设完了应该说是一个最大的布厂。

主持人:前面是纺纱的这个是织布的了?

朱能强:前面也有织布,但是纺纱为主,后边是织布为主,纺纱为辅。它是最大的一个织布厂。当年他们生产的产品应该说都是畅销国内外。包括一厂的像(氨纶包芯纱)包括那些冰山牌的确良,我记得文革后期有穿的确良衣服的感到非常自豪。

主持人:说起这个牌子大家都是满满的回忆。

朱能强:像二厂的铜亭牌(精梳纱),包括(巨龙牌的纱卡)、40*40府绸这些产品都是畅销国内外的。

主持人:业内人士可能更熟悉。

朱能强:像三厂当年有宽幅20*20细布,当时占欧洲市场比重最高的峰值过25%。就欧洲市场需要这个布,那么基本上四分之一都是由京棉三厂去提供。

主持人:就是说不仅仅是占据北京国内的市场,走出国门也非常受欢迎。

朱能强:应该说当时纺织人应该说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主持人:收入很不错的?

朱能强:收入来说我记得当时北京最低工资可能是8块钱。咱们纺织女工,纺纱、织布的最高工资能达到63.8元。应该是满满的幸福感。

主持人:可不是,也是体现了多劳多得。因为她们工作也很辛苦。

朱能强:对。很辛苦。每天她们上班的时候应该走20多公里,8个小时就是来回在车间里面巡回走路。

主持人:这是当年京棉一厂二厂三厂。然后之后就成立了京棉纺织集团,应该是从五几年年成立厂子之后几十年又有了新的变化。

朱能强:应该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定位不断变化,包括国企的改革调整,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还包括那一轮次(砸锭),在1997年时点上成立了一个京棉集团,京棉一厂、京棉二厂、京棉三厂,重组了一个集团。

主持人:您所说的砸锭就是那时候要限产是吧?

朱能强:对。限产压锭,就是朱总理在任的时候,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发展不太理想,产能可能过大。用现在时髦话说就是供给侧的一个改革。应该说是这样。

主持人:所以1997年的时候成立了京棉纺织集团责任公司。

朱能强:对。从成立集团到今天又是走过了20多年,应该我总结一下这20多年应该说也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就是头十年,应该算摸索、探索的一个时期。当时可能我们还抱着纺织不放。只不过作了一个调整搬迁就把城区的纺织陆陆续续在十年内都迁到郊区还包括外阜,这个纺织的企业还给它进行保留。但是进入后十年就是从2007年以后,以城区的机器全部停下来以后走到现在应该说是逐步转型,逐步成型这么一个阶段。在这个期间我们围绕首都的功能定位把制造业陆陆续续退出,逐步介入文化领域,做好各样的服务性的业务多一些。

主持人:刚才朱总大概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京棉集团的来历,我听说朱总您也在这工作几十年了是吧?

朱能强:我应该算是老人,我应该是1981年8月12号进的京棉三厂,我在京棉三厂待的时间应该是待到1999年,从1999年我们京棉当时成立集团,我们集团有一个跟中纺,就是现在的中纺集团,现在并入中粮,就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我们跟它有一个合资公司,我在合资公司里,就算离开了京棉。

主持人:但是还在纺织品这个行业。

朱能强:对。然后我在2005年又调回纺织集团。

主持人:跟纺织品打了30多年交道。

朱能强:对。一辈子了。

主持人:可不是嘛。那现在市面上还有什么棉纺织品是来自于咱们京棉集团的吗?

朱能强:市面上来说坦率的说应该是没有什么了。现在我们对纺织品这块主要是由我们进出口公司在从事纺织品贸易。我们有一部分定制产品,像我们自有的(莱锦摩得)产品,这是在市面上可能有的。还有一些代理的国外的,像英国的(凯瑞摩)户外产品也是,这个是跟咱们老百姓应该说是直接相关的。剩下的可能都大宗产品,大宗产品就是给用户他们使用。

主持人:所以说现在京棉集团虽然叫京棉集团,但是主业并不是做纺织品的,咱们的工作重点其实已经是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朱能强:对。应该说是京棉集团也没纺了也没织了,原来京棉集团就是做棉纺的一个纺织工作。现在重点来说京棉集团应该是三方面的事情,第一方面就是利用首都的优势做好咱们的贸易,把贸易做强做大。这是咱们重点工作。但是这个贸易还是围绕咱们原有的纺织品贸易,大宗贸易为主这么做。第二个就是涉足文化领域,做好文化平台。现在像京棉集团的莱锦文化创意园,包括京棉集团西部的永乐文化创意园。某种意义来说深圳也有一个小的。因为当年在深圳有生产的厂房,但是那个不大,只有三千多平方不大,但是也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第三方面就是利用我们原有的平台做一些服务。特别是包括生活区,因为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一部分改造了,有一部分没改造,生活区占的面积特别大。那个区域老百姓的区域应该有7万多。包括我们还保留了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这些资源做好服务。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开放、创意、服务的一个现代企业集团。

主持人:好。朋友们您正在收听收看的是市对话一把手---砥砺奋进新国企,昂首迈步新征程系列访谈节目,我是北京城市广播主持人黄彦,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北京京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朱能强作客我们的节目,通过朱总刚才一些简短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21世纪,京棉集团从传统的单一的纺织制造业到现在的纺织品贸易、文化创意产业甚至是房地产、物业管理等等,多元化的产业运作其实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型过程,那京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转型,当时是什么契机促使我们来做转型的工作呢?

朱能强:我是这么认为。应该某种意义来说从1997年成立京棉集团实际上面临着一个企业转型,因为在1997年成立京棉集团时,在这之前已经有一个限产(压锭),实际就是纺织业在城市中心应该是不太理想。面临着转型。但是当时对这种转型的概念来说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十分明确。当时有说转型有说升级。但是主要工作还是像我刚才说的,是主要搬迁调整。只不过就是把有些东西在城里不好干了,挪到外阜去可能各项要素成本低一些,可能能生存。或者挪到其他远郊区这样能不能降低。但是应该说还是不是特别理想,特别是我们转出去的企业生存还是十分困难。但是后十年,就是说在所有的设备,从咱们这个厂区搬出去以后,在我们经过考察、调研等等,我们决定还是作为园区。

主持人:做文艺创意产业园区。

朱能强:应该说那时候还不是特别明确,就是想做一个很朴实的做一个园区,就换一个活法,争取能走出这个困境。当然也有目标的,也并不是没有目标。因为当时各项选择比较多,包括土地出去做房地产等等,但是我们这些都没做,还是决定要做园区。当我们2011年9月18号,把园区正式做起来的时候,正式开业的时候,我个人认为以它的开业为标志,开业正好赶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来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这么一个事情。特别是开园一周以后我记得好像刘云山书记,包括北京市刘琪书记带队来考察参观,参观完在临上车说了一句话,京棉这样的转型是完美转型。非要说较真说这个点,我认为这个点就是京棉转型的开始。

主持人:但是转型的过程其实也并不是很顺利,因为第三产业其实也不是太容易,这当中应该也经历了镇痛。

朱能强:确确实实,因为从第二产业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咱们群众包括理念,包括思想,包括工作[xsn1] 。因为毕竟原来的人很多,经过我们一次次的搬迁调整,对人员的分流工作压力是相当大的。包括我们的骨干、干部还在制定政策,因为纺织应该发展到当时阶段还是比较不富裕。然后咱们能给咱们的职工补偿还是比较低的。那这些都需要靠做工作。同时当时还需要一个搬迁,有一部分第一次搬。特别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志还面临着二次搬迁。为什么说二次搬迁?就是我们头十年移动搬迁可能有一部分职工。后十年就是在郊区的一些企业等于又停下来了。还有一个二次搬迁。其实咱们的职工应该是非常可爱的。在这里我多说两句,要感谢这些职工为咱们的企业做出一个极大的牺牲。特别是当时有些岁数很大到外头去找工作,很难的。感谢他们对企业困难的理解。感谢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应该说京棉不会忘记这些职工的牺牲、付出。

主持人:十九大的报告当中也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其中文化创新创造更多的是从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方面在考虑。那么刚才朱总也谈到了在京棉转型过程中,后来在慢慢的开始是想做这个园区,那么慢慢的确定最后是做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园区。当时是怎么想要走这条路上来的呢?

朱能强:做产业园区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包括昆明、广州、上海,因为老的国企也都面临着跟咱们的形势一样。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包括市场,除了大市场我们也考察了。包括跟有关人士也座谈了。

主持人:真的是到处想主意。

朱能强:对。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做文化创意园区。可能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主持人:这样看来当时这个决定是很有远见的。

朱能强:我们可能直接做这个文化创意活动我们可能条件不具备,但是我们搭建这个平台把他们引进来,我们从中跟他们学、跟他们交流,以达到我们逐步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能做这个文化创意园区。

主持人:所以当时其实也是考察了很多的园区。那实际上那时候做文创的多吗?

朱能强:那时候做文创的不多。像北京当时就是798,但是798是民间自发的形成这么一个文化相对来说聚集点。咱们北京电视台边上的朗园比我们的稍微早一点,但是它规模小,没有我们大。我们来说在当年应该说是最大的。我们达到10万多平米的一个面积的文化产业园区。

主持人:从传统的纺织工业转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这样一个主体,对于京棉来说应该说是一个机遇但是更是挑战。当时选择走这个路子,朱总你们当时考虑过你们有什么优势吗?因为您也说过了,做什么都可以但是最后选了文化肯定还是有你们的考虑的。

朱能强:优势,选择这条路应该说也是京棉不断探索出来的。因为客观上说随着经济发展传统工业在城市发展的空间是越来越少了。各种比较优势越来越下降。但是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必须。人民要追求更多的精神食粮,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客观上也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搭了个台让这些企业去唱戏。包括你要说具体的优势,我个人认为,我们地理优势应该是比较突出的。周边的交通方便。

主持人:毕竟是在东四环这边。

朱能强:对,CBD的门户区,地理优势交通方便,各方面配套周边都比较成熟。包括文化氛围比较好。往西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也包括广播电台都不远。客户也特别多。这是咱们的优势。第二个国企自身信誉优势,客观上客户愿意选择国企办的这种产业园。第三个包括国企长期工作比较规范,干活比较严谨,所以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主持人:网友会飞的鱼就说了,说小时候我们家就住在京棉二厂这,现如今变成莱锦文创园了真是挺漂亮的。现在这个莱锦创意产业园是咱们最主要的一个创意产业园区?

朱能强:是。我们集团,包括我们时尚控股里产业园区里最大的。

主持人:这是哪年成立的?

朱能强:应该是2011年9月18号。

主持人:那这其实已经是比较晚了。当时你们的发展方向其实是已经比较明确了。

朱能强:对。实际上我们从2006年搬迁完以后我们就一直在讨论做什么,2009年就正式成立国棉公司,做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然后通过一年多打造出来这个文化创意产业园。

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介绍,莱锦创意产业园里面可是有好多好东西,有意思的公司、好玩的。

朱能强:我们打造莱锦文化园区,其实跟其他园区有一个最大的区别点,就是我们园区里的企业是有目标的选的。其他园区来说缺乏选择性。我们园区当时至少是在500多家企业中筛选出来100多家。都是在各行各业里中上等的,是领头的企业。相对来说比较大,有点总部基地的形式。

主持人:都是些什么性质的公司?

朱能强:像比较大的公司,昌荣传媒,昌荣传媒近十几年是中央电视台广告总代理公司。包括宣亚国际,宣亚国际最近上市了,收了映客。这样的体量。包括恒信珠宝这些公司,在全国据说它有上千家店;包括(东方风行)李静的公司现在也在咱们这。原来乐蜂网也在咱们这,后来乐蜂网给唯品会了,唯品会也在咱们园区。科技创新类的,比如(安世亚太),还有影视类的儒意欣欣,正午阳光、山东影视,做综艺的华视传媒。

主持人:您光说这公司大家听得都不明白,您说几个有名的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在您这做的,大家一听就明白了。我刚才听朱总说来着,现在应该说大家都很熟悉的像《琅琊榜》,还有北京电视台播的《非凡匠心》。

朱能强:对。第一第二季都是我们这里的。就是华传公司的。

主持人:还有些什么电视剧?

朱能强:现在央视主要综艺节目在我们这。这个团队就在我们这里。包括《朗读者》、《加油!向未来》这个节目都是在咱们园区。

主持人:说起这些朱总还是很骄傲的。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一会我们再请朱总跟我们接着说。

主持人:我们继续请出朱总来跟我们说说老国企的转型之路,那么说到京棉集团的文创园感兴趣的朋友也非常多,接下来我们来接进一位朋友的热线电话听听他的问题。您好。

王先生:请问是我吗?

主持人:您好,是您。您有什么问题吗?

王先生:我刚才听咱们这个节目,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朱总,因为我个人也想在北京这块开一个工作室,因为之前也关注过莱锦这块,关注过之后我感觉这个平台比较高大上。我想问一下如果说个人的话要想在莱锦园里边开一个工作室,有没有什么标准或者说准入门槛。

主持人:您这是什么类型的工作室?

王先生:就是个人创意的一些小的创意的手工制品之类的这方面的。所以就是希望朱总能给解答一下。

主持人:朱总您听明白了吗?您给我们这位听众的问题给解答一下。

朱能强:首先非常欢迎王先生关注咱们莱锦园区。应该说我们入园的企业没有什么门槛,非要说有就一条,应该具备一定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

主持人:这个规模有量化标准吗?

朱能强:这个不是量化标准。因为我们这个承租我们的地方体量比较大。

主持人:没有那种小单间但是比较大的地。

朱能强:因为我们最小的应该大致在500多平,最大的在5000多平。但是我有一个建议,对于小型的创业型企业我建议考虑进入我们的空间,我们里头有创客空间,像我们园区里应该有星库空间,它可以租工作位、小办公室。包括蜂巢的空间。要是不挑地方的话还可以到我们旗下下属的永乐产业园,它主要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创业的平台。其实它跟莱锦目标定位不一样,就是目标客户定位不一样,它就专门服务这种小型企业。

主持人:永乐文化产业园在哪?

朱能强:永乐文化产业园在丰台区,就是新建的丰台南站靠南边一公里多。

主持人:刚才您说它跟莱锦是不太一样的定位是吗?

朱能强:对。

主持人:它的定位是什么呢?

朱能强:它的定位就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小型企业。一般来说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这样的小微型企业。

主持人:不像莱锦可能更多的会承接一些比较大的公司。那先说一下您说到这个永乐文化产业园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听说这里也承接了不少活动?

朱能强:永乐文化产业园应该是在2013年12月份时候成立的。它是以一园三平台的形式做的文化创意平台。面积比较小,刚1万5千多平方米。整合了文化创意人才、创业资源来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意与设计等高精尖的融合发展。其实应该说是为咱们北京市提供新的文化创意人才的聚集地和文化精品的催化地。三个平台建设包括文化创客空间平台,这就是刚才说的小微企业,提供精装修的办公工位、办公室,并附带家具,包括会议室都是共享的。洽谈区、咖啡厅、路演大厅、免费的无线等,一般的小型的创业者就可以拎个皮包进去了。现在目前来说这个区域现在招商完成了95%,有20家,从业人士大概有100多。第二个就是创新创业孵化器平台,其实这个创新创业孵化器平台是基于原来的集中办公区的运营机构发展的。就是我们原来有一个集中运营牌照,这里头我们为更小的企业提供工商注册、集中办公的服务、税务服务、包括政策、法律的咨询,组织一些企业的沙龙,包括融资服务。为了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设立的。在这个部分来说平台上我们大致有服务于将近3000家的小微企业。还有一个平台就是青年文化创新科技交流平台,主要支持大学生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实践服务,并为企业提供科技文化交流平台,这样发布产品,举行会议各方面。因为我们永乐的位置正好挨着大学也比较近,首经贸,就离我们一站多地。我们曾经在2017年举办了大学生文化成果的创业大赛,我们永乐也作为承办方参与了比赛。这三大平台应该是不仅为创业创新者搭建了工作的空间、网络的空间、社交的空间的共享,还为创客提供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团队融合、政策征集、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推广、业界咨询等等服务。

主持人:这说的是咱们京棉集团位于丰台区的永乐文化产业园的一园三平台这样一个模式。正好顺着刚才王先生的问题,我们说到中小微企业创业可以去这里。那我们再回到莱锦创意园也是你们京棉集团最主要这样一个创意园,网友麻烦橙子说我去里面逛过莱锦的创意园,挺好看,特别简洁,听说是日本的设计师打造的是吗?

朱能强:对。应该是(隈研吾)。

主持人:日本的设计师(隈研吾)。

朱能强:对。

主持人:由日本的设计师进行了改造,但是事实上应该说整个京棉厂这些建筑还是让人有很多怀旧的地方。据我所知,电视剧《金婚》其实就在您这取的景是吧?

朱能强:对。

主持人:就是很多人还是很怀念以前那些建筑。

朱能强:对。拍《金婚》正好是我们停下来全面搬迁完以后,记得没错是2006年还是2007年这么一个时间段拍的。改造完以后是《虎妈猫爸》赵薇演的在里头有直接取的景。

主持人:就是也里头经过建筑师的改造有一些创新,但是也有过去的保留是吗?

朱能强:其实我们保留的那个部分应该是相当大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整个的办公大楼都是保留下来了。这办公大楼应该是近现代的优秀的工业遗址。应该也算文物了吧。也有个证书。是现代优秀文物。包括我们那个厂房,整个我们厂房当时6万多平米,我们只是在厂房的基础上重新加固,重新打造了30个空间。地上不用说了,包括我们原来的职工医院保留下来了。包括东西花园,大面积都还是根据原来企业的形状通过设计重新改变了。实际上来说莱锦园区可能是ABC区还有个D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D区就是现在京棉的总部所在区域。其实这里头也有很多创意公司。包括我们保留的原有的设备因素,就是布机在那个D区里可能还存在。

主持人:日本设计师他的设计体现在哪里呢?

朱能强:我个人认为一个整体规划,就是整体设计风格给保留下来了。因为那么大一厂房6万多平米,他通过重新分割,包括它周边原来的辅房拆了打造16个区间是小型办公楼,来的人都说是耳目一新,比较壮观,比较好。

主持人:既有创新也有保留很多传统的记忆。您知道因为您要来我们这个《城市文化范》的微信粉丝群里昨天真的是热闹非凡,就跟今天这个一二三厂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比如说有一位叫心宽体胖的网友,他说他也是京棉三厂的子弟在这里有很多的回忆,比如三厂的大球场就是他姥姥晨练的地方。操场的西侧还有放电影的地方,在那看过《地道战》、《地雷战》等等都是他的回忆。这位网友还说,说我们这些纺织厂的子弟很怀念父母亲劳作创造辉煌的年代。也想提个建议,可不可以在文创园里建一个京棉的博物馆,让老一辈的纺织人有一个怀旧的场所,也让小一辈的恋旧也有个念想的地方。

朱能强:这个是很好的建议,应该在9月份咱们北京市王市长来参观莱锦园的时候也提出这个建议,包括我们时尚控股吴书记也有这个想法。

主持人:大家想一块去了。

朱能强:包括我们自身。做博物馆,莱锦包括时尚控股,我们上级都有这想法,在哪做,还有考虑。因为坦率的说北京的纺织历史也不算太长。要是从棉纺织就是50年代的,从毛纺可能就是清河毛纺织厂,从雪莲、羊绒可能再早一点。仁立毛纺织厂可能是清末民国初的时候。咱历史不像咱们纺织基地天津、南通都是历史很悠久。

主持人:但是因为它的体量这么大承载了很多人的满满的回忆。所以大家有这样的期待,而且您知道我们微信平台里的朋友们还在说,说希望能够有机会让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带着大家一块去京棉老厂区去参观一下。因为里头有太多的美好的回忆。说国企开放日时候也有过,但是那只有一天,希望以后能有这样的机会。朱总我得提一个这样的建议我们能有这样的机会吗?

朱能强:一定有的。首先我说我们非常欢迎来,但一定要有组织。因为我们公司人也少,接待能力有限。毕竟咱们园区还是以办公为主,参观我们特别欢迎,因为我们这个园区现在来说也是一个展示园区。是北京首批的四大示范园区之一。其实我们每年接待这种参观访问,高峰的时候能达到100多次,像今年2017年到现在为止已经80多次了。

主持人:你们来先打个招呼,接待不过来。

朱能强:对。因为我们里头还是半封闭状态的。

主持人:有机会的话我们一起来组织。

朱能强:欢迎。

主持人:谢谢。那除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外那我们也想请朱总说一说,京棉未来还会把工作放在哪个方面呢?

朱能强:京棉未来我们还是下一步还是围绕十九大精神,围绕习总书记在北京视察的讲话,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定位做工作。作为京棉自身来说可能现在还有一部分,就是纺纱锭子,就是纺毛纱的锭子,我们下一步就会停下来了,在明年初。重点工作来说也是围绕我们集团自身在三次党代会定的目标,就是打造开放、创意、服务(的现代企业集团),我们要坚持以文化引领,在文化这个平台上真正地做好服务的工作。同时我们要真正进入文化领域。我们目前已经成立了一个文化公司,叫五彩斑马,一个文化传播公司,注册已经下来了,现在已经开始工作了。希望有机会咱们也能合作一把。第二个来说我们可能在贸易领域,一定要做强做大。同时不能光做贸易,在贸易领域还要做到创新。我们在宁波也新成立了一个公司,做贸易供应链服务这么一个公司。同时我们下一步还要在社会化服务这方面来说有所开拓。利用我们的健康医疗资源,利用我们的物业服务资源,去做好工作。

主持人:好。我们今天也特别感谢北京京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能强作客我们的节目,跟我们共同关注了老国企的文创之路,从昔日棉纺业中的骄傲,到今天创意产业园中的翘楚,京棉集团的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老企业的完美转型之路。现在的北京支持建设更多的文创园区,更需要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相信未来的京棉集团,文创产业发展将拥有更多的活力,创造未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再一次感谢朱总作客我们的节目,谢谢您。

朱能强:谢谢。

主持人:好了朋友们,那么我们在节目最后也要感谢北京牡丹电子集团对于本次系列访谈的大力支持。节目最后主持人黄彦代表责任编辑郝爽,监制刘彬感谢大家收听收看和参与。

责任编辑:赖仁杰(QV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