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博物馆里的文化景观——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研讨会

    “十三五”时期博物馆发展趋势与展望;博物馆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及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博物馆如何践行习总书记有关文博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5月11日(周三)14:00-17:30 首都博物馆多媒体视听室

更新时间:2016-05-11 17:57:32
  • [主持人]2016-05-11 14:08:02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行、朋友们,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研讨会,纪念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创造博物馆里的文化景观,通过案例谈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与发展。主要内容有“十三五”期间博物馆发展趋势与展望,博物馆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中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博物馆如何践行习总书记有关文博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今天的研讨会分上下两个部分,上一部分请三位博物馆专家给我们解题,怎么样理解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主持,他们将以自己丰富的实践和高深的理论水平给我们解读。先请第一位主讲人上台,她是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杨文英女士,有请。

  • [杨文英]2016-05-11 14:13:23

    首先在这里庆祝5.18世界博物馆的节日。大家可能还记得在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了我们历史文化展,当时在参观展览后他就说作为博物馆要修史修志,要让文物说话,用历史的智慧激发自豪感和自信心。作为博物馆跟公众近距离接触的还是更广泛接触的就是展览。就讲一下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与创新。 博物馆制作推出任何一个像陈列展览,大到体现本馆性质任务的基本陈列,小到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临时性专题展览,都需要经历一个由创意构思到最终形成展览成果的复杂过程。

  • [杨文英]2016-05-11 14:21:58

    案例一:就是现在在地上一层正在展出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展文物411组间,就一般的展览来说,这个数比较多,但是由于玉器比较精美,我们的展厅并不密,还是比较疏懒的。作为一个展览,首先策划展览主题,这个考古挖掘已经40年了,从我们做展览的来讲,当局里交给我的时候,我当时想是不是过时了,而且2013年、2014年在台湾和国家博物馆也展过,一个时间离这么近,同一个题材的展览,我们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当我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说心里话,从心里并不是很情愿。我们接到这个展览以后,我们马上成立了项目组,从内容策划上,我们认为这个展览应该围绕妇好这个人。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依据出土甲骨文内容对妇好人和事迹有较多记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将,我们主要依赖甲骨文来研究。甲骨文虽然不好看,也看不懂,但是真正价值所在,这个墓是甲骨文。我们对甲骨文的内容对妇好的事迹也进行研究,200多条有妇好的甲骨文,就总结出三个身份,是商王武定的王后,也生国际歌孩子,还是一个女将,我们就围绕妇好这个人。作为展览,首先给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展览的序厅。如果想看这个展览,就成功一半,如果进了序厅摇头,那展览就失败了。这个展览的序厅首先抓住观众的大脑和眼球,作为展览的序厅一般都是展览的前言和题目,这个不同是一个模型,这是殷墟妇好的殿,他的丈夫就是在这个殿里祭祀他,这是他的后人和子女祭祀她的同方鼎。除了主题的提炼,前言很重要。在前言调研中,据说南开大学就是带学生做过一个调演,在天津博物馆,前言谁看?所有进展厅的年轻人没有看前言,想看前言的人也是60岁以上那个年代的时候喜欢读纸质东西的人看。大家知道,一个展览的前言作为内容策划要挖空心思想,而且是对展览整个主题的提炼,是中心思想的体现。语言要精炼,还要反映整个展览的中心思想,一般二三百字。这样一个前言没有人看,我们说这个前言就没有意义。我们这个展览如果说有一些创新,就是在前言上。前言只用了80多个字,而且用的形式是设问句,她是谁?我们展陈的设计用了比较新的设计,这是青铜乐的形式,当年领兵打仗持的武器。80多个字把妇好和殷墟介绍了。我曾经站在展厅看了半个小时,我看到凡是走过展厅的人,观众看了,记下来了,而且还有很多照相,我跟我们的人就说我们的策展成功了,前言策划成功了。这个展览一共有4个单元,题目都是围绕主题她来进行。第一部分她的时代,作为历史文化展,不是就时代说时代,我们按照夏商周三代文明为历史背景,商代晚期的杰出君王武丁就是妇好的丈夫,他位妇好的出现做了一个铺垫,这是展厅的一个形式设计,每一个单元都用垂蔓的形式,为什么要用?一个是贵为王后,身份显赫,再一个又是女将,很神秘的人,这种特质的东西既有王后富贵的一面,又有神秘的色彩,每一部分都用帷幔表现。第二单元是她的生活,这个介绍就是妇好的宫廷生活,作为王后一面,还有作为普通女性的一面,多好的文物我们不缺,中国5000年文明史有很多精彩文物,这位观众在看做的灯箱,他按照甲骨的形式把甲骨文原汁原味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真正解读了殷墟妇好的魂,如果没有这个灯箱,把甲骨文放在那里,我觉得不好看,也看不懂,因为研究甲骨文中国也是可数的那几位大家,甲骨文什么样子,下面是解读,有怎么生孩子,怎么领兵打仗的,观众读了,我认为这个展览甲骨文这块的形式设计是策划成功的。第三单元,她的故事,这个主要是作为在政治上辅佐他的丈夫领兵打仗,显示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 [杨文英]2016-05-11 14:33:52

    第二个案例。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这两个展览截然不同,刚才的展览内容创新,前言怎么创新,还是传统意义上做的展览,而这个展览就不一样了,在这里可能看不到更多文物,你看到的东西都会让您眼睛一亮,这是首都博物馆专业团队与教委、学生和老师共同创作完成的。内容设计看似很简单,这个展览有主展线和副展线,首先定位这个展览给学生看,整个展览策划都是学生在提意见,如果我们自己的团队我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展览,正是因为有学生、老师和观众加入进去,所以这个展览策划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个展览内容称之为主线和副线,主展线:城池是什么?你了解北京的城池吗?今天的北京还有哪些城池?是一个递进关系,这个递进关系的特点是由远到近,由面到点,首先先介绍一个大的城池,北京是古都,建城3000多年,北京的城池什么样,最后落到眼前北京看到的城池是什么样子,脉络非常清晰,就三部分,副展线,这三部分介绍展览肯定内容不够丰富,副展线就是有关城池的典故、问题和俗语,这是放在形式设计的城砖里。大家可能都去过长城博物馆,长城博物馆给我们的文物很少,文物不精彩怎么做,到长城博物馆可能印象最深灰色的城墙围绕在展厅里,在我们这里是在自然光的展厅,开放的展厅,如果文物没有什么,我们只能拿图板介绍,如果一个城池的展览全部用图板再加多媒体,谁愿意看?反正我不愿意看,可能研究历史文献会看,普通的观众不会看,我们把整个展线一分为二,这边是城砖,全部是用1:1的比例做的,里面带色块,里面放的全是问题,拉开以后里面都是答案,可以增加你的知识点。形式设计是这个展览最大的亮点,就是纸与光的尝试,整个展品都是用纸完成的,这就是纸艺,后面城大型纸艺象素化做的,城池模型都用纸艺完成,包括士兵的盔甲都是用纸做的,都是学生做的,整个布展也是学生跟着布的。多媒体,怎么攻城的,守城的多少,这个多媒体就是多点的动画,非常有意思,多媒体在展览中怎么帮助大家来解读展览的内容,在这个展览里这个多媒体用的非常好,一个由观众和博物馆展览团队共同策划设计的展览,一个用“纸艺”全新理念设计完成的北京历史文化展,它是博物馆创新的一个新的尝试。

  • [观众提问]2016-05-11 14:35:39

    我觉得妇好墓的设计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的布展,我在我的微信上也发了,很多人夸赞,能不能介绍妇好墓的灯光设计?

  • [杨文英]2016-05-11 14:37:28

    这是展览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专业的灯光设计师来做。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可能在灯光设计上已经开始注意了,其实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灯光设计是非常注意的,在用自然光的情况下仍然要调光。首博的特点,至少妇好墓的展厅没有自然光,我们在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就在想这个光一定不能太暗,考古墓葬一般是比较暗,比较神秘,进入这个误区,这是不对的。从人的生理来讲,如果看完一个展览觉得眼睛累,这个用光非常失败,所以在这个展览里点光跟面光怎么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点光在文物上的聚光,一个是文物本身的光,还有补光,还有面光,就是大环境的光,这两个光怎么能够很好配合,又能突出文物,又能让观众比较舒适的光环境进行,这个非常重要,首博也在培养自己的专业设计师。

  • [主持人]2016-05-11 14:37:53

    下面请第二位专家给我们作讲解,她是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杨蕊女士,大家欢迎。

  • [杨蕊]2016-05-11 14:59:58

    尊敬的于平馆长,非常感谢给我们这个机会汇报一下汽车博物馆开放即将满五年的情况,我今天演讲的主题主要是以车为媒+浅谈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与发展。去年在做宣传的时候我们选准一个点,我们在宣传里说汽车博物馆不止是看车的博物馆,用这句话谈一下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就再不为过了,大家刚刚参加北京的国际车展,在很多人关注互联网造车的时候提出汽车已经走向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和社会化,作为一个汽车现代专题类的博物馆如何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汽车博物馆当时建馆的时候设计一个大眼睛的造型,特别是从天空向西南四环看都可以看到,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在今年9月23日即将迎来开馆的五周年,现在累计服务各类人次500万人次,获得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汽车文化的推广基地,国家级的4A级旅游景区,以及创建国家服务业标准化。我想这些基地称号的获得也和我们汽车博物馆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息息相关,很多参观过博物馆的社会各界人士对汽车博物馆留下很多的评价,同时也对我们提出更多的希望,不仅有科技的价值,文化的价值,文物的价值,希望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汽车专题科普教育基地。在我们建馆的时候,大家看到这张图是我们当时申请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的做了一张图,希望博物馆从传统的四大功能向博物馆的十大功能延伸,尽可能地利用固定展览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实现人车社会和生活能够紧密结合,刚才提到现在造汽车的乐视汽车已经提出人车社会化,我们自己固定的展览分为创造馆、进步馆和未来馆。我们讲汽车历史的时候,将中国古代的车马文化融入世界汽车历史去,我们在四层的进步馆是青少年可以体验的汽车展览,互动的展区。三层未来馆希望在博物馆融入社会和生活中去思考,因为汽车和环境相关,和生态发展相关,和能源消耗相关,这些固定展览的话题也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去策划活动,在展区利用展览开展教育的时候,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平台。我们在中国汽车工业经典藏品展区,突破传统模式,创新科学和人文内涵,希望观众在参与互动期间有所启迪、借鉴和触动,希望把科技价值、历史价值能够转化为社会价值,因为今天谈的是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我想刚才谈到博物馆的基本展览的时候,已经实现博物馆的收藏、展览和研究,在汽车博物馆又拓展了6种功能与大家分享一下,也有一些实际的案例。首先以车为媒促进国际间汽车文化交流,我们希望我们中国自己能够更多的借鉴世界上的文化,同时能够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借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的时候举办了中法汽车专题展览,被称为汽车界的卢浮宫,技术应用成果展览引到北京汽车博物馆,同时把中国的汽车文化首次送到欧洲的发源地法国,在法国汽车博物馆举办了从1949走来红旗的专题展览,今年在1月份的时候,又深化了中法两国之间的友谊,策划从北京到巴黎不解之缘的专题展览。同时还是和俄罗斯开展了一场文化交流,这是一个画家专门画汽车与郁金香的油画赠送给汽车博物馆。大家都知道我们1958年生产小轿车之前都是由苏联提供的轿车,我们和俄罗斯大使馆的人员和普通观众回忆了那段时间的友谊。今年是汽车诞辰130周年,我们把奔驰一号动了起来,请了德国的记者到汽车博物馆里参观,今年刚刚开完新闻发布会,在文物局发布了今年做了中美汽车的文化交流,做了车轮上生活汽车与艺术摄影作品专题展览,我同时利用汽车博物馆之夜的空间,做了科学小夜场,到汽车博物馆这个平台上,做跨国度、跨空间交流的时候就能吸取很多博物馆人在这上传播文化与文明,交流互建的功能。二是以人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一个博物馆不是建得有多宏伟、多现代,有多少古董,更在于有什么思想和价值观。在教育方面分层次,分五个层次培养未来中国的人才,一个是在周末推出博物馆的社会课堂,还打造汽博中队,这个列为整个学校最活跃的中队,老师一共跟踪三个年级。这是编制一套教材,在利用固定展览的时候,对应小学生什么课,和很多课程结合在一起,同时服务未来的汽车产业做了汽车模型创意大赛,孩子从全国各地凝聚在汽车博物馆,未来培养专业的青少年人才,和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做了青少年大学生方程式大赛,这些大学生组成十个人一个小组,要去拉赞助,搞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到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服务汽车社会,做了交通文明随手拍,去年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如果用这样洗车方式,北京市一年可以省出六个昆明湖的用水量,北京市全年都很缺水,看到旁边有一个黄色的水桶,用这一桶水足够洗一辆车,这是策划的简单看世界,一起轻生活的展览,希望博物馆不仅传播汽车的科普教育,更多传播它的思想和价值观。这是利用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做了开学第一课,升一次国旗,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因为中国一辆汽车是解放牌卡车,雷锋当年也是做汽车兵,在汽车博物馆里有一个常态化的项目,就是每年3月5日到5月4日都会在固定的展区讲雷锋一个汽车兵的故事,同时拍一个科普剧,今年推出党员示范岗,大家看到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孩子们的照片我们随时随手记录下来。三是以汽车文化为根,填补国家行业空白。李克强总理说,经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靠文化解决,中国汽车背景社会下缺少一套中国汽车文化的体系,我们和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工业协会以及清华大学和汽车博物馆的专家志愿者都是一辈子从事汽车行业的人,做了一个很大的课题,就是中国汽车文化的课题研究,这个已经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中国汽车文化产业史进校园的课题,还有三年的汽车强国战略大课题,汽车文化子课题,我们希望能够填补中国汽车文化的空白,能够文化在当中发挥作用。四是以科技体验为核,开发文化衍生产品。这是我们一个设想,目前希望我们的汽车现在是衍生品的专卖店,未来发挥乘汽车科普的体验店,希望我们的专卖店成为汽车科学的实验室,汽车文创工作室,汽车动力竞技场。五是以参观路线为轴,发挥科教旅游示范作用。我们的文化产业部专门打造各种旅游的路线,让旅游和文化、教育、学习结合起来。有文化的科技之旅、环保之旅、安全之旅、艺术之旅。我们给汽车博物馆的参观路线专门设计了党团日,还有为观众提供的服务。六就是标准化。我们经历了两年的时间,提出一个口号有问题找领导,到有问题找标准,我们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对于一个博物馆来说,就是一规则一标准治理一个博物馆,我们一共制定153个标准,涉及的岗位书263个,每个员工上岗都有相应的岗位手册和相应的标准,每年会在年底开展一项活动叫做我的岗位我来说,这个是由组织人事和工会共同组织,我们希望这种常态化的训练,同时实施创新的服务在博物馆里实现。我们自己说标准化永远在路上,去年我就说过,博物馆的之宝是人才,我们培养自己博物馆的理念,应该在建设期留下来艰苦奋斗的传承精神希望在开放好、运营好、发展好和管理好一座博物馆的时候依然能够传递下去,这是经过一段时间创建之后,博物馆人的精神面貌。这里特别提一下,博物馆里的文化景观,全国上下都在做两学一做,我们的党员在那里,哪里最需要我们就在哪里,这是在博物馆里做党员的示范岗,都是自己本岗位的人到讲解岗位做补充讲解,我们得了首都劳动奖状,要在北京市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做出过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勇于创新。对于一座博物馆,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拼搏才能够实现,我们在国家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定出博物馆的发展理念,就是传承文化文明,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多方合作,追求卓越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博物馆追求社会功能的实现。以上就是我的演讲,说的不到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观众提问]2016-05-11 15:00:48

    您刚才的介绍非常专业,问一下你们的财务方面,人员这么多,收入还有成本花销,包括人员聘请和展览,这个费用怎么计算的?

  • [杨蕊]2016-05-11 15:03:47

    当馆长学财务的也填补这个行业的空白,问到我的专业上。比如说我在出门学习两周不在家,前一段时间就测试过,拿着单子找馆长签字的很少,我在博物馆一直在建设一套体系,一把手不等于一支笔,等于一个流程,每年做预算的时候,馆长牵头,博物馆联动,财务是核心部门,要讨论年度预算,然后在执行过程中要报馆长审批什么,就是月度计划,由分管业务和财务的副馆长确认,大家可以充分考虑,确实博物馆在财务管理上遇到很多难题,大家很想干事,但是有一些做的事情是没有标准的,这个时候需要财务人员,因为我们的财务人员经常给他们分享一些问题,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还有支付管理,是五位与一体,大家签字的时候,你付一个资金的时候,是不是要依据预算来执行,你再付的时候是不是预计合同按这个来执行。管合同的人要写预计合同,管验收的人要不要确认,管资产的、管档案的,这都是五位一体,大家扛责任,最后就没有责任,因为我在建设期就一直管理这部分内容,我们当年完成验收,当年结算,当年审计结算,一个单位建立一套运营良好的财务机制非常重要。说到非标的东西,标准的东西按照各自的流程把关,我们提出的口号服务一流,展示一流,效率一流,非标的东西馆长牵头要研究,非标的特殊性在哪里,征集修复,非标的东西也能找出它的规律,和财务人员、业务人员一起耐心捞出来,大家看到我们有很多互动展项都是非标,以后如果有需要,可以提供咨询服务。

  • [主持人]2016-05-11 15:06:40

    刚才两位杨馆长结合她们的工作实践经验谈了她们的体会,实际上我认为就是怎么样理解博物馆,特别是当代博物馆应该是个什么样,我觉得她们都谈出来了。现在博物馆界都在谈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还是以人和物相结合,二位结合自己的案例,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在座的很有启发。下面请第三位博物馆界的专家,北京自然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李健文,大家欢迎!

  • [李健文]2016-05-11 15:30: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在今天研讨会做发言,向各位领导和同仁汇报一下北京自然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人们常说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也经常说博物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博物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今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如何有效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充分发挥文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这些都离不开博物馆同仁的共同努力,今天我就以北京自然博物馆服务青少年学生为例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从四个方面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发挥社会教育功能。首先,利用展厅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讲解是博物馆最基本的服务形式,首先介绍团队讲解,这个主要面向中小学生,有常规讲解也有根据学校要求的重点讲解,比如我们馆有走进人体的展厅,有一些老师上生理卫生课带学生到我们这个展厅上,老师就要求我们的讲解员重点对这个展厅进行讲解,讲解完之后老师会根据课程要求观察标本,了解人体结构,这是面向学生的团队讲解。还有主题讲解,由讲解员根据馆里展览设计的,招募到馆内参观的低年级学生,这基本上在某一个展厅,大家看照片,学生拿A4纸的单子都是为学生设计的问题,通过听讲解之后,能够完成这个题目。此外还有专家赛先生讲解,主要利用展厅展示、标本等资源,结合馆藏标本、模型以及图片等其他手段设计讲解内容,让学生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或话题作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对科学知识有更切身的了解和感知,一般的讲解都是观众随着讲解员在展厅边走边听,赛先生是召集学生席地而坐。此外还有戏剧讲解,设计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展厅中以戏剧表演对话的方式将科学内容娓娓道来,使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展览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曾引进国达尔文的展览,我们有小小讲解员扮演少年时代的达尔文,志愿者和讲解员扮演年轻时代的达尔文和达尔文的夫人,介绍达尔文的一生,同时还注重文明参观教育引导,来参观的学生会奔跑打闹,在展厅里吃东西,我们馆有很多标本,吃东西会招来一些蟑螂,所以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第二个科普教育活动是培训,我们开了两个培训班,一个是小小讲解员培训和科普剧的培训,利用我们馆的资源,开办的特色培训,这个培训班在全国自然类博物馆中应该是第一家开设这个培训班,从2004年开办到现在至今培养2000多名小学员,培训班通过对自然科学的解读以及朗诵艺术培训,使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增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供展厅资源,利用孩子所学的知识提供公共服务,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到北京自然博物馆也可以看到小讲解员在展厅为大家讲解,还有科普剧小演员的培训,为了适应博物馆科普剧、戏剧导览等到种戏剧式教育活动的需要,2013年培训班,从2014年开始进行公益性的演出,已经演了40多场,排练了两个剧目,一个是小白的故事,贝加尔湖小海豹的故事,还有小蝌蚪找妈妈,还有一个是实验课程,主要是科普部的教育人员开发,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引导青少年在实验过程中认识观察和学习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劳改掌握科学实验的科学方法,开拓青少年视野,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这个一到两个月就会更新一个主题,我们有一个活动计划单,将这个信息发到学校,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的时间、内容,适合的时间段预约到馆里上课。另外一个科普教育活动是探秘水族馆幕后系列活动,除了标本以外,还有一个展示活体生物的地方,有一个不大的水族馆,这个活动主要由我们馆的科普工作人员带领学生走进平时游客禁止入内的后场,探秘水族馆幕后,让学生参与水族馆日常的工作中,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增强动物保护意识,提高动手能力。二是利用专家资源,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我们开办钟健讲堂,不定期邀请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的自然科学类、科学类资深专家、学者以及馆内研究人员,就涉及科学以来各相关学科举办讲座,还开展野外考察活动,主要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暑期对组织专家带领学生到自然保护区、野外科学研究站等地进行科学考察和观测活动,通过专家深入细致的讲解,带领学生观察、测量等探究性活动。三是利用教师资源,共同设计针对青少年的课程,几年前我们馆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中心合作,组织四个城区的小学科学课教师和中学生物学教师利用北京自然观展览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例图书的编写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通过专家评选,我们入选24篇教学课程,在此基础上,近两年每年都会组织东城、西城教师的教研活动,同学们席地而坐,后面站的是东城区组织的教研活动,是生物课老师和教研员,给学生分配任务,会由不同的老师带着学生到博物馆几个展厅进行探究性学习,目前这两个城区部分教师已经将北京自然观相关资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具资源,自发利用场馆资源,到场馆开展活动,教师通过自己熟悉场馆,设计教学资源,独立完成整个教学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常态化,自己本馆的讲解员也好,科普教育员也有限,如果面对北京市这么多学生,感觉杯水车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为了使更多远郊区县的老师了解我们馆的情况,教育资源以及现阶段学校利用场馆资源的现状,我们与顺义、怀柔、延庆、通州联合开展活动,以推动更多的教师利用场馆资源进行自主教学。除了利用现有的展厅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我们也邀请部分教师和专家针对我们馆科普教育人员利用馆藏标本设计开发的课程开展教学,围绕昆虫、脊椎动物、被子植物设计开发三维虚拟互动科普教学课程。最后一个利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资源,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现在社会上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叫互联网+,这个+就是跨界,互联网与金融、地产等不同领域合作,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跨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具有特色,丰富多彩的展览,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首先利用媒体资源,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我们曾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共同推出东非动物大迁徙,这是两个现场,同时我们馆的科普教育人员也带领学生做动物学方面的科学小实验,通过小课堂激发他们了解动物世界的兴趣,通过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我们还与基金会合作开展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用以激发中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提高其研究、分析、动手和交往能力。活动分为展览和表演两种类型。在国内11个月份,境外8个国家同时参与这项活动,北京由我们馆具体负责这个活动,北京联合市内7家科普场馆开展北京市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活动,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了21届,每年有1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此外还与电影公司合作实现双赢。我们跟电影公司合作推广的第一部影片是《博物馆奇妙夜3》,博物馆承载人类社会文明,记录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这个《博物馆奇妙夜3》用电影的表现手法呈现给广大公众,使公众从另一个视角了解,我们借助《博物馆奇妙夜3》的新闻发布会在我们馆举行的迄今,同时举办博物馆复活夜,同时我们合作的IMAX影院的北京自然博物馆脱口秀活动,把青少年吸引博物馆,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利用教委、校外教育协会、科协等资源渠道服务学校,为学校提供展览讲座等资源,通过教委、协会、科协等渠道,将这些可以为学校提供的资源印制成资源单,学校可以根据需求预定相关的资源,我们会派科普教育人员入校服务。最后一个借助政府机构的资金、去开展博物馆下基层活动,我们利用北京市的财政资金制作两个科普流动展,一个是聪明的植物,这是下基层的图片,主要是植物的生存策略,另一个是中生代王者归来,学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近几年来利用科技部等渠道开展巡展活动,先后在四川、新疆等九个省市展出,所到之处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下基层活动深深感受到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但是发展不均衡,我们展品中有IPAD,对城里的孩子来讲都能玩出花样,但是到基层问县里的孩子能不能操作,孩子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这两年我们承办了科技部流动科学小基层的活动,有同仁医院和口腔医院的,前年去黑龙江去哈尔滨做了一次活动,还有县里做活动,大夫做检查发现,城里的孩子视力不好,牙好,农村的孩子是牙不好,视力好,也发现不平衡。通过做教育科普活动,我们感觉责任重大,虽然每次出去很辛苦,在广场举办这些活动,有的被晒伤,但是也顾不上,就是希望大家也能享受到博物馆的资源。这些都是跨界合作的案例,如果把这个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加以实现,我想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同时也能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文物合理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的指示。以上是我馆利用各种资源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各种活动,有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 [观众提问]2016-05-11 15:31:47

    应该说自然博物馆给我们的印象非常深刻,科普活动一直开展得特别好,我本身就是北京人,自然博物馆是50年代建馆,我60年出生,我小时候到自然博物馆看印象特别深刻。我想说一个题外话,因为我是博物馆迷,我专门坐火车去上海看展览,其他各个省自然博物馆我都要去,包括出国考察旅游一定要去博物馆,像自然博物馆这样老的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非常好,今天有文物局的领导,我觉得自然博物馆太陈旧,太需要资金建设,里面的展品布置跟首都的自然博物馆相比差距很大,上海自然博物馆无论从馆还是里面的布展都特别棒,希望北京市的文物局能够多给自然博物馆以投入,让他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 [主持人]2016-05-11 15:32:47

    刚才有三位专家给我们做了对今年博物馆主题的解读,特别是最后李书记介绍的自然博物馆,怎么样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特别是到边远的山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进行科普教育,这一点也是所有的博物馆应该进行尝试的,应该进行学习的地方。今天研讨会的上半段到此结束!

  • [主持人]2016-05-11 15:44:35

    主题研讨会下半部分开始,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了我们国家各个方面多种领域的专家学者,听听他们对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解读。他们来自各个方面,他们有他们的独特视角,独特见解,我想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对博物馆从业人员将来以后搞好博物馆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高,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在台上就坐的几位嘉宾。安来顺博士,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中国博物馆》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国际博物馆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原副主席,多年从事文化遗产、博物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张关正先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关正先后担任过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副团长、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副校长、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郭小凌馆长,首都博物馆馆长,他在十年中领导中国博物馆创造很多业绩。蒙曼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专业方向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担任国际儒联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会理事,承德避暑山庄保护协会副会长。杨艳副校长,北京市垂杨柳中学副校长,英语高级教师,被授予朝阳区教育系统劳动奖章,教育一限从教16年,多次获师德标兵、优秀青年教师。崔波,《中国文物报》编辑部副主任、《博物馆周刊》主编,多年从事博物馆报道和研究文章的撰写,见证了中国博物馆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下面我们就开始请在座的嘉宾就今天博物馆日的主题发表高见!

  • [安来顺]2016-05-11 16:06:01

    感谢崔会长,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的前夕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这样一个话题分享看法和心得。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我们细读会发现,这个主题到处充斥着一个博物馆的开放性,一个是博物馆的民族性,还有博物馆的社会性,所以说这是内容覆盖范围很广泛的主题,回到今天特殊的场合,和我个人谈这个问题的角度,更多是站在中国博物馆的角度来谈,任何一个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在中国,今天我想汇报的题目是目前政策环境下博物馆潜在的转型和升级。这里一个是政策环境,一个是可能存在的升级,有的可能存在的是转型,但是有一些东西不可预测,所以我用潜在。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国博物馆发展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负载新的元素,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我和大家一起浏览一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博事业的讲述就20多次,有的说得非常详细,逻辑也非常严谨,在这20多次当中我挑选其中一次,“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和创新型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段批示逻辑性非常强,可以认为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后20多次对文博事业最有代表性的,还有博物馆展览的就是2014年2月25日总书记在视察首都博物馆的批示。除了领导的重视,这些年来关于博物馆的相关法律政策集中出台,最重要的有几个,比如去年3月份《博物馆条例》,今年3月4日关于文物工作指导意见,里面内容很多,对于今天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要重在保护,拓展利用的工作思路,还有一个就是今年4月8日刘延东副总理亲自召开的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座谈会,还有4月27日国务院常务委员会确定推动文化文物创意产业发展的措施,这是整体政策环境。政策出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尤其今天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运行环境,客观地说,今天博物馆运行的经济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因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在逐渐增多,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对博物馆所造成的直接或者长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以我们国家为例,过去八九年当代,各级政府对博物馆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比如说2008年全国直接给博物馆的投入是42亿,到2015年增长到158亿,中央财政2008年是12亿,到2015年是30亿,我们国家整个经济上行压力在不断加大,所以说中国的经济在短期之内像有的专家所分析的,不可能是U字型,也不可能是V字型,应该是L型,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是三年两年,这样的经济形势让我们认识到整个大的经济环境,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理念必然在博物馆中有所体现,去年十一以来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是3717座,每年新增博物馆近300座,地方上的财政压力也在加大,北京这种情况还不太明显,其他地区非常明显,现有的财政体制之下,政府的财政主要是解决基本运行,各地方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的发展活力严重不足,博物馆急需提高自身的造血机能。,整个背景就是4月27日国务院所确定的四个方向来鼓励和推动文创产品开发的大背景,这里面四个方面既有体制创新,比如说进行试点,确保在公益性前提之下,做到主业的前提下,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进行文创产品。二是人才建设,创意研发、营销推广等人才,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三是跨界融合,比如说和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关系。四是政策支持,过去一直在谈文化产业发展,但是文物行业里的文化产业从来没有纳入整个国家文化产业体系中去,这次纳入进去,而且要探索整个文创产品收入的合理分配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研发,参与生产,参与经营。在这样大的环境之下,我们的博物馆可能面临两个方面,一个博物馆领域当中潜在的转型和升级,转型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博物馆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包括资金来源,决策管理,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战略,社区敏感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公益性前提之下的自我造血功能,还有就是升级,在博物馆传统性功能基础之上对这些进一步对外,对收藏对象外化,展览外化等等,还有博物馆功能领域之间,博物馆上下游之间的整合以及博物馆专业化发展。当前的政策环境会给博物馆带来什么呢?毫无疑问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挑战,有的问题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或者从来没有碰过,也不愿意去碰,有深刻的启示,有难得的机遇,可能时间早晚不同,程度不同,博物馆面临的升级和转型是分分钟,每一天每一夜甚至每一年的事情,谢谢大家的分享!

  • [主持人]2016-05-11 16:07:34

    谢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博物馆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以硬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发展已经接近峰值,下一步不管怎么样,怎么样提升恐怕要靠我们的软势力,这个软势力包括我们怎么样应对现在社会上经济也好,公民的需求也好,党和政府的要求也好,新的要求,新的环境都需要我们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看到有一些博物馆发展的势头一缓慢了,二停滞了,三极个别的现在在退步,所以安秘书长刚才的分析起码对宏观上怎么考虑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很有意义,下面请张关正老师给我们发表精彩的意见!

  • [张关正]2016-05-11 16:29:20

    各位朋友,在座的都是博物馆的精英、专家,大概就我这么一个局外人,我今天能来参加5.18国际博物馆日,得益于崔馆长的提携,首先感谢崔馆长让我有一次学习机会,因为我在戏曲界,跟大家不太熟,我是中国戏曲学院的退休教师,很有幸前不久因为我们京剧界有一位大家,说起来这个人的名字各位不一定熟悉叫王遥清,但是他的功绩,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名旦都是他的学生,这位先生是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中国戏曲学校的创始人,在王先生去世130年之后,在他的故乡淮安市要为他建一个王遥清京剧艺术馆,也就是这样一个博物馆。因为这样一个立项,我和崔馆长相识了,在北京人艺博物馆的馆长的牵头下,一起到淮安为建这样一个新的艺术馆,我们成了战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崔馆长给我讲了有关博物馆的知识,由于这样一个契机,我今天才能有幸到这儿参加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研讨会,我是来学习的。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会,我也是很认真地做了准备,我今年71岁,我60年之前从上海一个小孩考到北京来学京剧,我接触的第一个博物馆就是我进学校以后,我们学校老师带我们上了一堂课就是到天桥区参观自然博物馆,我确实觉得60年了,还是那座楼,看着很亲切,但是觉得该现代化了,我也想了一下,我走过60年的人生,我对博物馆没有什么太多的认识,虽然我也算一个文化人,但是对博物馆这样一个很高尚的,很有内涵的行业,这样一个事物我原来很被动,混年头,我也参观过100多个博物馆,特别是退休这几年,也到处看看,但是始终没有认识到博物馆的意义和巨大的社会功能,也正是因为这次参与了这样一个工作,使我从头又回顾总结自己曾经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尽管我是很不自觉的,我是被裹着走。中国发展到今天,国家强大了,要持续发展,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感一个问题,就是国家的强大,国家的持续发展不完全在经济,国民的素质仅靠课堂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想自己看过的博物馆,比如在国内参观了自然博物馆这些,最近因为到淮安去搞要遥清的博物馆,我跟崔馆长参观了总理的故居和周总理的纪念馆,我们也去参观了淮安市的博物馆,那是一个建筑很不错,很讲究,硬件很好,馆藏很丰富,因为淮安有丰富的历史,但是好象人很少,我跟崔馆长去了,馆里领导亲自接待我们,进去的人寥寥无几,不太多,这也使我想到很多事情,在淮安参观漕运博物馆,让我在电视剧看到得《天下粮仓》在这里得到验证,知道电视剧背后是什么样的历史依据,特别是跟我有关的博物馆,当时就去看一看,但是看完以后给我所受到的教育是我在课堂里所得不到的。我前不久又到梅兰芳纪念馆参观,在梅兰芳纪念馆里有一个内容是这两年新添,梅兰芳去年是120周年诞辰,这里把梅兰芳上世纪30年代首次京剧走出国门到美国、日本演出所做的珍品在那里陈列,过去只知道梅兰芳,我们从书本上、老师口中知道梅兰芳是中国京剧第一人,把京剧推向世界,但是我到博物馆里看到当年梅兰芳为准备出去演出所做的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在纪念馆里专门有一块是陈列的梅兰芳先生为到美国演出京剧、介绍京剧专门做的按现代的话就是一个系列的展板,当时请的美术家很细致把京剧非常漂亮的服饰、头饰画下来,下面都有文字解说,这些准备工作过去只是很抽象的听说了,到博物馆亲眼见到了,我就看到那种震撼力,对梅兰芳先生为京剧,为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有了一个肃然起敬的感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博物馆,特别是历史的博物馆,当然今天我还听到有很多专业博物馆,比如刚才汽车博物馆杨馆长所讲的,我受益匪浅,也是我心目中所想的,我接触更多的是历史性的博物馆,我觉得只有走到这样的馆里,有这样的陈列,到真的这个地方,我去感受震撼和对知识的接受,光从书本上,甚至从电视的屏幕上所得不到的,所以我就觉得博物馆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这些手段使我们博物馆搞得更生动了,但是替代不了博物馆,特别是一些历史。所以我觉得我自己在感知博物馆的功能,首先在于里面有鲜活的历史,有故事,是活着的,不是平面的。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观众,期盼一个好的博物馆,我到博物馆里我能得到一些历史的印证,听到历史的回响,60年前我到自然博物馆,我那个时候十岁,到现在我也没忘,我从上海一个小学生到北京,就看见大恐龙骨架,再一个我就知道我人是从哪儿来的,当时不觉得,但是60年到今天印象很深。这会儿到淮安,看到淮安市的博物馆,我觉得淮安这个城市总理在那里诞生,中国四大名著都和淮安有关系,但是门可罗雀,我当时就建议,如果淮安的人不知道淮安自己有这样一份光荣的历史,有这样值得骄傲的前辈,而因此感到我作为一个淮安人是很了不起的,他怎么可能留得住淮安的人才。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自己的历史,而这些历史总是随着时光的消逝逐渐淡化,但是给我们留下的恰恰是那些记载着我们光荣历史的这些博物馆,而这些东西光靠文字记载还不行,要到那里看到活生生的实物才有更深的感受。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就是我前几年到沈阳参观了所谓的大帅府,就是张作霖的府邸,因为我搞京剧的,去年又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里面有两个楼,一个叫大青楼,一个叫小青楼,张作霖有很多夫人,最喜欢的是五姨太,专门给她盖了一个小青楼,单独的一个中式别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就是张作霖在炸死,当时炸完以后,咱们封锁了消息,张作霖到底死没死,在社会上并不知道,实际上张作霖已经死了,他的死尸就停在小青楼的一进门的厢房里,一进门是一个客厅,这边一个卧室,这边就是停着张作霖的死尸,这个时候张学林在关外,日本人打听张作霖死没死,在这个时候日本人为了探明真相,就派了日本公使的夫人以探望为名到小青楼,当时五姨太哭的跟泪人似的,当时为了封锁消息,说五姨太,得靠你封闭日本公使夫人,让她感觉张作霖还活着,于是这个五姨太脱下素服,换上艳装,在一进门东边厢房接待日本公使夫人,而这个客厅的右厢房就停着张作霖的遗体,居然五姨太临场特别沉着,把日本人蒙过去,给张学良回到关内主持局势赢得了时间,在现场给我这么一讲,我是唱戏,当时觉得脑子里出现一场特别精彩的戏,这就是博物馆现场活的历史才有的功能。博物馆的作用太大了,过去一点没认识,是这两年崔馆长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包括杨馆长讲的汽车博物馆的经营,在我心目中我给博物馆的功能,我感觉他就是一个国民大讲堂。我现在也很忧虑的是这么好的博物馆,北京现在人也挺多的,就像我在淮安没有多少人去看。我当时就觉得为什么不能把博物馆和教育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呢?实际上我多虑了,刚才都讲了,在北京做的是不错的,但是中国13亿人口,贫富不均,文化差异太大了。所以我觉得博物馆里有鲜活的历史,有很多中国的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讲了,我们要讲好中国的故事,有我们5000年的历史,除了书里,更多的是鲜活的在这些博物馆里,什么是帝国主义,除了书,我到大英博物馆,到莫斯科参观博物馆,感觉那个就叫帝国,因为里面展的一大半都是世界各国的珍品,他们掠夺去的,中国自己没有那么多,我们看的就是没有被人抢走的残存的东西,我们那段历史不能再回来,就是满清腐败的历史,使我们珍贵的东西现在成了人家的馆藏,我们看历史要到他那里看,这些国民教育、素质教育如何把用博物馆的功能发挥起来。我作为一个老同志,中国京剧工作者,我真觉得我要呼吁的是希望我们的教育部把教育从课堂上真正解放出来,而不是北京上海京津沪这些大城市能做到的,但是国家的兴亡不能光靠这几个大城市,中国人民素质的提高,13亿特别是农民,如何把博物馆利用起来,真正重视起来,建馆容易,经营难,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可能更难,但是,他确确实实是提高我们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一个非常好的鲜活的大讲堂,一个课堂,希望我们的教育部能够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仅仅是表面文章。谢谢!

  • [主持人]2016-05-11 16:29:50

    今天张老师给我们博物馆的功能做了很好的点评,他自己说是外行,我说不是外行,他是一个很好的内行。下面请郭小凌给大家谈谈。

  • [郭小凌]2016-05-11 16:58:11

    首先向大家致意各位尊贵的同仁和朋友多年来对首博一贯的支持,今天参加对话会也体现这一点,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关注首博,支持首博。崔先生是我们馆的老书记,在首博新馆的建设、试运行以及开放过程中,工作是具体而微。我讲三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一个是首博在新馆的十年里发挥怎样的社会功能,二是这些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原因是什么?三是首博今后的发展方向。主题是社会功能,社会功能这个术语是社会和功能两个词的组合,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功能实际上人的功能,人的功能我理解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发挥功能的主体,也就是首博人,博物馆工作人员,再一个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观众,他们是客体。我先从首博人主体说起,首博有员工大概750人,分成三种类型,有300名劳务派遣员工和250名合同制的物业公司雇的临时员工,这些员工经常会流失或者变化,另外还有200名在编的员工,因为不断有人退休,有时候也补充一点,现在总数是198人,所以差不多750名员工。750名员工表明首博解决了750人的就业问题,首博的工资也不算高,但是基本上可以安家立业,他们就成了社会的稳定因素,这是首博的一个小功能,750个人,说大的功能,750人不是白吃饭的,我们是干活的,干什么活呢?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有两个收藏和展示,博物馆是人类群体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体记忆就要收存人类史和自然史相关的各种实物,这是博物馆和图书馆、档案馆等类似展览馆有根本区别的地方,收集形形色色人类史和自然史,再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展示,通过展览,传递有关各类信息,我们750个人就是干这个活,和这两件功能密切相关的。我们新馆建馆十年来,始终以5A级景区的接待服务为标准,累计接待观众1250万人次。在中国的博物馆中,1250万人次不算多,在世界上算多,一个博物馆一年有100万以上的观众就算多,这个观众量是在我们有所控制的条件下达到的,其实也不算多,虽然免费,但是免费不免票,为了保证有良好的参观环境,观众要参观首都博物馆,要电话预约或者网上预约,我们接待1250万人次的人数不算少,包括150万左右的外国人。观众的成分各色人都有,也包括上一届所有的43位国家领导人光临首都博物馆,也包括上上一届国家领导人,主要的政治局常委老领导,还包括这届主要的领导人,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和他的夫人。我们在首博开馆的时候,第一位观众进入首博以及到第500万位,1000万位观众到首博参观的时候我们都举行小型的仪式,由馆长接待,由开放部、社交部的人员给这个观众特殊的接待,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表示,表示我们对观众到来的重视,体现我们馆的功能。十年间,观众对首博的接待服务表示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所以首都博物馆的观众博物这个权重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评估中基本上都处在第一位,这是首博的长项,这么多观众,大部分到来不是看建筑,是奔着首博的展览功能来的,是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文化需求。首博十年来共策划举办临时展览近300项,每年平均30项左右,有30多项引进的国外展览,15项赴境外的展览,其中有一些普及性的展览,比如生肖展,读城,考古学尝试这些普及的展览,这样一些展览因为受群众欢迎,有一些形成系列展,比如博物馆过大年的生肖展,连续举办九年,更多的是带有学术性的专题展,比如元青花的展览,或者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展,北京四合院,北京老字号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展览中,有像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年珍藏展,北京奥运期间的特展中国记忆,还有两个专题展,构成一定时期北京城内文化现象,首都博物馆在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方面,一个展览达到50万人,功能发挥到了峰值,今后也有可能会突破,但是需要更长的时间,一个展览一般3个月,50万人。多样化的国内外展出,提高了首都博物馆策展人员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300项展览不是由首博策展部门的员工独自能够完成和运作的,他们都连接首博各部门的员工的工作,比如文物的进馆,交接、出库,安全保卫,这样一个功能的发挥是各个部门员工通力合作的结果。展览是博物馆基本社会功能的体现,但是现代博物馆增加辅助性的功能,比如公共仪式的举办场所,特别是城市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履行作为城市的一点,还有社会公共的休闲场所,首博十年来成为北京和中央重要仪式的举办地,除了香港回归十周年,澳门回归十周年,APEC会议,市政府举办的北京奥运会的招待会以及其他招待会等等,每次重大活动的圆满完成体现首博人高度的敬业精神,也是他们发挥自身功能的体现。我举一个例子,2007年在香港回归展开幕式的时候,那天恰好是暴风雨,雷鸣电闪,首博新馆竣工不算久,差不多3年,但是运行当中出现建筑缺漏非常多,比如漏雨,一下子就漏,怕正在举行仪式的时候,当时曾庆红国家副主席等一些领导要剪彩的时候,雷鸣电闪,我们的员工爬到楼顶用塑料布盖上,用身体压着塑料布,保证了仪式举办场地的功能,是非常感人的。展览接待服务是台前的,台前或者台上工作还需要台下或者后台认得支援。比如文物征集、修复和保管,这是好展览的基础,我们都是博物馆人,都明了这一点。十年间,首博征集各类文物5000多件,包括古文物精品也包括近现代文物,首博文物保管部门无事故,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再比如,科研是首博各项工作的质量保障之一,你的收藏或者展示都要有科研成果作为支持。首博是新馆,人才的积累比较薄弱,我记得我到首博工作十年前,我没有看到首博的科研人员在国内的核心刊物上发布过任何论文,可能个人的人也有,但是每年申报的时候看不到,为了提高首博的科研水准,首博制定科研条例、考核条例,促进科研工作的制度建设,并设立馆内的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为各部门开展科研提供支持。十年过去还是有所收获,我们能看到较明显的效果就是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对首博的科研人员来说不是新鲜事,而是常见的现象,十年间首博争取到国家级、北京市的科研项目十多项,科研人员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上千篇,文保修复中心获得多项国家专利,首博的文保修复中心还成为北京文博的重点实验室。展览的延伸有赖文创产品,首博人作为发挥社会功能的主题,做出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十年间,首博在历次一级博物馆评估当中始终处在前列,首博还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新政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接下来谈发挥自身功能的原因所在,首先一个原因就是馆党委和领导班子的团结一心,能够确定长远目标,重视制度建设,馆风建设,并且坚持按制度办事,这几点密不可分,有很多人都是博物馆的负责人,都知道班子的团结非常重要,一个单位班子不团结,互相拆台,这个单位的事情肯定是做不好的,首都博物馆的班子小十人,虽然不能说互相之间没有一点意见,但是在公事上大家团结一致,而且几届班子作风都很正派,博物馆的管理这是一个博物馆能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的最关键的因素。管理也是一门艺术,我对我们馆里的员工就讲,不能小看管理,虽然我们看报刊上,媒体上很轻视管理,我读到这样的文章,以老子的话,治大国就好象字一个很简单的饭菜,这是毫无行政经验的老子,这是没有经验的,天真的说法。管理一个国家非常困难,因为管理博物馆,这750个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一个班子的团结非常重要,另外制度建设和执行也很重要,从新馆开放之前首博就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就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相应的制定了全馆范围内各种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了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我们还开展了博物馆文化建设活动,称作工程,用了一年的时间,在馆内进行馆风的建设,首都博物馆文化建设,我们还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了认证,为博物馆的规范化管理探索新途径。十年来由于有制度的保障,在藏品征集、运输以及重大接待,观众参观、场馆运作等方面做到基本无安全事故。新馆十年之际,可以由把握地说,首博实现了十年前提出的国内一流的奋斗目标。这个把握在哪里?我们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运行评估,首都博物馆基本上都处在前十位,另外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11家国家级博物馆之列,国际上知名还尚未达到,但是可以说小有名气,体现在哪里呢?国外基本著名大博物馆,中等博物馆的馆长们都或个人或集体,全部的班子这十年间到首博参观过,能够到首博参观知道首都有这样一个博物馆,而且有些博物馆的馆长参观之后评价还相当地好,那就说小有了一点名气,到知名还是有距离,这是我们将来需要努力的,这是首博能够正常发挥自身功能的原因。还有一个外部原因,北京市政府和市文物局的正确领导和有利支持,这听起来是套话,其实不是,举一个例子,仅以财政支持为例,博物馆是非盈利机构,虽然不是纯粹非盈利机构,所有的博物馆可能都介入市场,你有文创产业,你有餐饮业,饮食业,但是基本上是非盈利的公共文化机构。从经济效益来讲只赔不赚,你只有投入,产出没有经济产出。假如对办博物馆的私人来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一定是赔钱的买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公立博物馆就不用说了,都是有公共财政支持,有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一个省的,一个州的公共财政。世界上几大公共博物馆,都是公共财政要支持70%,另30%自筹,很少有全额资助的,我们国家是全额资助,像首都博物馆是全额资助,经费在全国的省级博物馆中,就我所知排名在第三位,第一位是上海博物馆,这是重要的原因,假如没有市政府的仅以财政支持,首博不可能正常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首博十年当中还仍然有不少的不足,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科研的基础、学科体系的建设不够扎实,管理运营、公众服务、展览对历史智慧的解读,特别是运用新技术手段服务公众的能力还不足,我们对固有优势的认识传承,对自身实践的规律总结还不清晰,品牌建设、文化产业建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属于国内一流,但是在一流的队伍当中我们还处在一流博物馆后面,我们和他们还有差距,就像跑百米,到零点几秒一时半时赶不上去,还有一定难度,总之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谢谢!

  • [主持人]2016-05-11 16:58:40

    郭馆长作为一个馆的负责人,概括回顾首博十年来的班子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从各个方面的工作,也提到现在部分实现十年前建首都博物馆的目标,但是还有差距,对将来首都博物馆的建设,因为有领导清醒的认识,将来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

  • [蒙曼]2016-05-11 17:11:00

    我跟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属于人的博物馆,为什么说这样一个题目呢?我个人虽然是外行,我是学历史的,不是考古也不是博物馆,但是我爱逛博物馆,而且我最喜欢推荐别人逛博物馆,总是敦促别人看博物馆,只有到博物馆才能了解这个城市厚重的历史,我个人非常喜欢博物馆,特别希望博物馆能够做得特别人性,让外行人能够更好地欣赏博物馆,更多地学东西,所以我有三个小的想法。第一,希望博物馆真能帮我们复员古人的生活,我说的一切博物馆是以历史博物馆为主体,很少会想到自然博物馆等,希望博物馆的展品帮助我们复员古代的生活,大家都知道博物馆展览的是物体,但是物背后都是人的痕迹,人创作的物品,人使用这些物品,可是现在到博物馆感觉还是物的世界。比如看任何一个大博物馆基本上都有古代文明展,一进去石器时代,看这个部分都是石头,这一片就是陶器,这一片武器,然后基本上就走出去了,石器时代看到这些就走出去了,但是石器时代的人怎么生活,其实古代人,包括石器时代的人跟我们一样,也要吃饭穿衣,也有恐惧和欢乐,但是现在这种展示方式很难让我们在头脑中形成这种印象。我的想法是博物馆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样板间一样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楼房看样板间,这个屋子提示你这个屋子适合做卧室,把床放在这儿,这个屋子是厨房,这个屋子是洗手间,这个屋子是客厅,我们的博物馆能不能是这样。比如一进去是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什么,是一个人,然后标志性的石器,这个人拿它来做工具用的,后来是石镰,放一些铁矿石的粉末,希望以后还能满血复活,先有这样的印象才看石器,我们知道它干什么用,然后看陶器,我们需要知道它干什么,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我希望每一个展厅从石器时代开始,比如到夏商周,到隋唐,每个地方给我们一个标准件,其中就有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史,这个存在不存在,现在也存在,现在展厅都用文字的方式表达,什么时代的文物,文物包括什么,从哪个时代来的。但是博物馆要用器物说话,如果用器物复员一个又一个时段的生活,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时段的标准见,可能会在头脑中构建清醒的文化史。第二,还是跟人有关系,是博物馆的,真的希望能够服务于人的需求,服务于人的什么需求呢?服务于人的各种需求,博物馆有几个功能,一个功能是收藏,二是展示。其实展示本身就是社会功能,社会是由人构成,人是各种各样,比方说孩子和大人肯定是不一样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肯定是不一样的,我去很多博物馆遇到这样的事情,前几天在一个博物馆,一个导游看见我去了,他觉得我很专业,他说蒙老师您来了我不敢讲,我说没有关系,你随便讲,他讲得很胆怯,道理在哪里?无论对谁,展示的内容都一样,展示的方式也都一样,甚至导览词也都一样,但是导览词不是根据人的身份设计的,这样针对性就差一些。如果我们能开一个专门针对儿童的展厅,不限时,能不能在导览的时候有一个儿童版,有一个成人版,再高一点有针对专业人士。这就是针对人的不同的需求。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我经常带家里的老人参观博物馆,老人很喜欢,但是老人会觉得很累,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展品很多,越是大的博物馆,像首博,展品越丰富,一进去得看下去,看下去只看一部分,觉得很遗憾,比方说参观一个古代文明展,只看到原始社会就结束了,这真的很遗憾,如果从石器时代到近代是非常辛苦的事情,能不能更多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做一些不能叫精品展,因为精品展涉及到品质问题,我讲的不是精品,而是一个标准器的问题。标准器是不是最好,但是能最贴切反映那个时代中间层的样貌,能不能有这样一个简单版的展览,让大家去看的时候能够有选择,我们有一个非常全面的版本,还有一个相对简单的,但是属于标准器那样的展览,如果我们想细细看下去可以慢慢走下去,如果想了解大概也有一个选择。第三,特别特别希望有权威的人帮器物说话。博物馆都会说到这个问题,器物自己会说话,我跟商业界的朋友接触,摆货物最高境界是商品本身会说话,他说那话不是我们用文字能表达的。比如唐三彩,用多少文字也表述不出来唐三彩器物表现出来的物质文明和中西交流的情况,但是话又说回来,器物能说的话是有限的,所有的器物都是一个点,这个点在面之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个点在纵向发展的线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个点本身是说不清楚的。我们还拿唐三彩举例子,每一个都很漂亮,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用的?他是明器,是陪葬品,有人知道是明器,有这样的尝试,唐朝的人陪葬的时候用唐三彩,宋朝人用什么,我在我的学生中测试过,立刻有说不上来,其实宋朝丧葬的形式变了,人们更理性,用纸,就不再用陶器,再追问秦朝用什么,他也想不到秦朝用的等身大小的兵马,兵马俑有兵马俑制作的方式,到唐三彩有工艺,再到纸制品,还意味着中国人非常观念的变化,中国人对祖先一直非常孝敬,礼貌,所以对故去的人比较厚重的葬礼,这不是老百姓能看就看出来,也不是凭器物说话就能说出来,一定要有权威的人帮我们讲出来,权威的人是什么人,权威不太愿意做普及工作,觉得这样的事情属于普及性的东西,交给社会做就可以了,前年出版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是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做的,为什么只有他能做,因为只有他才能从大英博物馆800件中挑选100件,只有他能阻止100个官员400个专家参与这个事,没有他的位置,没有他的眼界是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郭馆长翻译了好几本这样的书,如果能能能写写自己的博物馆,每个博物馆100件展品,那个是我们衷心期盼的事,博物馆里看到的是事,我们希望因物见人,因物见社会,因为物能够展望未来。

  • [主持人]2016-05-11 17:11:35

    感谢蒙老师,三个话题,讲了博物馆文化主体、客体、媒体。博物馆的主体是我们的观众,博物馆的客体是我们的实物,我们的资料和我们的代用品,辅助展品,而博物馆人实际上就是媒体,通过我们的媒介把客体告诉主体,把最高深的东西,文物背后的东西通过我们的媒介传达给观众。

  • [杨艳]2016-05-11 17:31:39

    尊敬的主持人,还有各位专家们,以及所有的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来自北京市垂杨柳中学,我所来自的这个学校建立于1963年,迄今已经有53年的建校历史,在这个学校有自己学校的文化积淀和传承,最主要有这么一批人,我们的老师们,他们在传承学校育人文化,我也来自这样一个群体当中的普通的一位老师,我们非常需要学习,也需要向各位专家请教,甚至对学生的教育得到我们需求的帮助。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浸润留白 静候花开》,博物馆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这是我自己心里想的话题。从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从按照来看,评价的标准以及育人发生非常大的变动,突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对学生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在是非常幸福的时代,我们得到多维度支撑的大舞台。怎么样利用博物馆给我们创造得很大的资源平台,怎么帮助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助力,我想就学校在博物馆课程实践活动中的思考给大家做一下汇报,其实也是从中获益的分享。第一,从学校层面,学生对博物馆课程的学习要收获过程价值感和实际获得。在事实育人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过程价值感和实际获得是一次活动的意义所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价值和获得,这种感受会帮助孩子有了一次参与相关活动的动力和态度。不能仅仅是博物馆知识层面的参与和获得,而应涵盖活动全过程的主体性,包括知识、团队协作、礼仪习惯、探索研究方法、文化尊崇理解、问题思考和解决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过程的设计,包括对整个学习的闭环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的状态目标和教学设计的获得。从学校的整体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都要在孩子进行一次博物馆实践活动的学前、学中和学后,对活动进行精心思考和设计。全能和全过程思考和设计会帮助每一次实践活动形成一个场,学生就会不断在课程场里进行学习氛围的浸润,逐渐形成我们所期待的公众意识,获得一种思维方法,养成做人做事的习惯,同时也保持一种对文化的尊崇。在这当中,从学校来说,我在学校对学校的博物馆课程实践提出了以四重谋四化工作的方法。一个是学校的整体重设计谋科学化,教学实施重方法谋精细化,实践过程重养成谋常态化,实践成果重思考,谋个性化。在学校层面,我们让孩子走进博物馆,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清醒的思考。我们在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以及自己学校的办学育人理念上,我们要怎么去实施,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教师层面,我对我们学校的老师每一次带领孩子走进是这样的程序,孩子走进博物馆,我们需要老师第一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书籍查阅,搜集相关资源。这一点博物馆给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资源,也供老师去学习。包括博物馆的官网、公众号、书籍等,这是他们备课的第一步。第二要求老师进行实地调研,走进博物馆。带领孩子来之前,老师得先知道你对你的孩子,你需要让他学到什么,知道什么,所以老师先要进行学习。因为博物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几乎是站在相同平台的,很多时候老师对博物馆很多知识也是不了解的。所以老师要先进行学习,初步设计我们的学习路径,所以我们就以学科的教研组为代表,老师对接学习。第三步,老师回去以后,在教研活动中设计我们的学习单,要进行学科综合研究,可能我们进入首都博物馆,要结合四五个学科,语文学科提出自己学科学习的东西,数学学科也有他需要学习的东西,所以要进行综合研究。同时运好博物馆社会大课堂,“四个一”工程给学校提供精心的学习单,以及同时与学校课程对接、课内外知识进行整合。第四步,设计学生观后学习成果和思考交流。对于孩子来说,我非常赞同张教授提到的,自己的经历中,参观过很多博物馆,但是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这是在教育当中往往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孩子他们在做什么,他的愿望是什么。在学生学习层面,要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学生以学习小组委单位,进行学习前的查阅资料,可能学校会给他规定学习单,但是同时希望孩子们提出个性化的需求。二是对孩子要关注他对于学习过程的状态准备好了没有。三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长期的工作,我们看到的一些现象,我们可能认为这个就会批评,但是实际上在孩子走进博物馆之前我们做了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孩子的,对这次活动意义的教育,活动当中文明礼仪的教育,参观礼仪以及受教育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是系列的东西,如果忽视这些,而且这些往往比参观本身更重要。所以我给我们学校的孩子们提出,我们的养成教育要做到四个有,一定要有标准,有落实,有改进和有坚持,只有坚持一直在做,孩子才能养成习惯。在这当中,以我们在参观首都博物馆中提供给我们的学习单为例子。这个学习单第一部分,我认为很多家长和孩子是不重视,他只关心你给他呈现什么知识,但是往往在学习单第一部分最重要,他给你的提示是什么。我们在这当中看到文字内容非常明确具体,这部分内容非常关键,学校能不能利用好直接关系到学生走进博物馆之前他脑袋里装了哪些博物馆的基本礼仪要求,同时直接影响学生将有怎样的基本态度走进博物馆,学校要把这个纳入学生学前教育计划中,把这些要求变成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解读。因为他是孩子,我们不能强行你不能这样,禁止这样,孩子是需要你给他讲道理的。所以在这当中,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变成一种解读,变成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行为,所以这是学校要去做的。在参观过程中,老师在落实要求上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达成状态。我们有预测,但是孩子能不能达成我们期待的样子,我们要去关注孩子,不一定要求达到期待,但是要关注达到多少。在这当中欠妥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要随时对于博物馆学习过程中预先的未知或者临时生成的文化要特别关注。去年带领学生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当时让孩子带钢笔,当时在这里不允许写,也不允许喝水,我就让孩子自己思考,想一想为什么博物馆会有这样的要求。这个时候孩子给我很多他们的理解,说因为这里有许多世界名画和展品,因为展品前面没有护栏,他们的理解出于对文物的保护,防止对文物不利的伤害。同时我说你看到这个博物馆有什么,工作人员说可以用铅笔,喝水可以在非展区。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学生学习后的成果和思考的交流,不仅在博物馆学到多少博物馆知识,后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关注孩子在团队学习中的体验感受,探寻知识和问题用什么方法,在博物馆当中工匠精神,不同博物馆之间的共同文化是什么,尤其要关注孩子个性化追寻和期待。给大家分享三位孩子在自己的总结当中提到的,第一个孩子说,静静的文物展品一直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信号。第二个孩子提到,当我走进汽车博物馆的瞬间,我坚信我未来的职业一定与汽车有关。第三个孩子,我今天在自然博物馆的所见所闻使我对课本上的知识感到亲切起来。这是对孩子人生的收获,我觉得非常重要,也是学校要非常重视的。第二个层面是孩子对博物馆的学习探寻和期待要发挥自助行和自主获得。从家庭教育的层面,家长要更多学会去学习,这种学习部是对博物馆知识的学习,要学会应用,去利用博物馆丰富的平台和资源,善于寻求社会教育的实践课程帮助孩子。同时积极支持,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养成教育,有能力的家长可以自主设计孩子的学习单或者学习手册。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要更加关注的是发挥孩子自主获得的学习和体验,尤其要让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这件事情是很大能力的培养,博物馆提供非常大的资源。在博物馆怎么参观要教给他,回去让孩子在哪些地方思考,你参观博物馆有哪些发现,同时包括提到的故宫,那么大的拥挤量,能不能找到一些办法,给故宫出主意。最后一个,经常开家长会,也跟家长在提,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前往一座城市旅行,他们把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列入他们的参观日程,这个家庭的教育是非常生态。我经常鼓励家长们要做这样的事情。经常也能听到博物馆里参观量统计的数字,为日渐增长的数字甚至爆棚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是我也在思考,有多少人是走进博物馆,就是拿着自拍器比划,有多少人完成单位的规定动作,我更期待有自主的泡在博物馆里发呆,更多是入围博物馆的回头率,这些很重要。令人感动的是我们博物馆以自己的静默的等待,强大的立体推送和课程菜单服务正在通过博物馆教育的自觉启迪公众的自觉教育。我们常能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在展品前研究,看到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在博物馆学习也能看到老人、年轻人、孩子静静坐在凳子上发呆。教育是慢工夫,不是为了装满,而是要点燃和留白。社会、博物馆、学校、家庭结成一个学习场,孩子们浸润其中,同时,给予孩子时间、空间和思考的留白,然后让我们静候花开。

  • [杨艳]2016-05-11 17:35:50

    尊敬的主持人,还有各位专家们,以及所有的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来自北京市垂杨柳中学,我所来自的这个学校建立于1963年,迄今已经有53年的建校历史。在这个学校有自己学校的文化积淀和传承,最主要有这么一批人,我们的老师们,他们在传承学校育人文化。我也来自这样一个群体当中的普通的一位老师。我们非常需要学习,也需要向各位专家请教,甚至对学生的教育得到我们需求的帮助。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浸润留白 静候花开》。博物馆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这是我自己心里想的话题。从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从按照来看,评价的标准以及育人发生非常大的变动,突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对学生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在是非常幸福的时代,我们得到多维度支撑的大舞台。怎么样利用博物馆给我们创造得很大的资源平台,怎么帮助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助力,我想就学校在博物馆课程实践活动中的思考给大家做一下汇报,其实也是从中获益的分享。第一,从学校层面,学生对博物馆课程的学习要收获过程价值感和实际获得。在事实育人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过程价值感和实际获得是一次活动的意义所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价值和获得,这种感受会帮助孩子有了一次参与相关活动的动力和态度。不能仅仅是博物馆知识层面的参与和获得,而应涵盖活动全过程的主体性,包括知识、团队协作、礼仪习惯、探索研究方法、文化尊崇理解、问题思考和解决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过程的设计,包括对整个学习的闭环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的状态目标和教学设计的获得。从学校的整体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都要在孩子进行一次博物馆实践活动的学前、学中和学后,对活动进行精心思考和设计。全能和全过程思考和设计会帮助每一次实践活动形成一个场,学生就会不断在课程场里进行学习氛围的浸润,逐渐形成我们所期待的公众意识,获得一种思维方法,养成做人做事的习惯,同时也保持一种对文化的尊崇。在这当中,从学校来说,我在学校对学校的博物馆课程实践提出了以四重谋四化工作的方法。一个是学校的整体重设计谋科学化,教学实施重方法谋精细化,实践过程重养成谋常态化,实践成果重思考,谋个性化。在学校层面,我们让孩子走进博物馆,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清醒的思考。我们在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以及自己学校的办学育人理念上,我们要怎么去实施,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教师层面,我对我们学校的老师每一次带领孩子走进是这样的程序,孩子走进博物馆,我们需要老师第一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书籍查阅,搜集相关资源。这一点博物馆给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资源,也供老师去学习。包括博物馆的官网、公众号、书籍等,这是他们备课的第一步。第二要求老师进行实地调研,走进博物馆。带领孩子来之前,老师得先知道你对你的孩子,你需要让他学到什么,知道什么,所以老师先要进行学习。因为博物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几乎是站在相同平台的,很多时候老师对博物馆很多知识也是不了解的。所以老师要先进行学习,初步设计我们的学习路径,所以我们就以学科的教研组为代表,老师对接学习。第三步,老师回去以后,在教研活动中设计我们的学习单,要进行学科综合研究,可能我们进入首都博物馆,要结合四五个学科,语文学科提出自己学科学习的东西,数学学科也有他需要学习的东西,所以要进行综合研究。同时运好博物馆社会大课堂,“四个一”工程给学校提供精心的学习单,以及同时与学校课程对接、课内外知识进行整合。第四步,设计学生观后学习成果和思考交流。对于孩子来说,我非常赞同张教授提到的,自己的经历中,参观过很多博物馆,但是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这是在教育当中往往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孩子他们在做什么,他的愿望是什么。在学生学习层面,要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学生以学习小组委单位,进行学习前的查阅资料,可能学校会给他规定学习单,但是同时希望孩子们提出个性化的需求。二是对孩子要关注他对于学习过程的状态准备好了没有。三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长期的工作,我们看到的一些现象,我们可能认为这个就会批评,但是实际上在孩子走进博物馆之前我们做了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孩子的,对这次活动意义的教育,活动当中文明礼仪的教育,参观礼仪以及受教育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是系列的东西,如果忽视这些,而且这些往往比参观本身更重要。所以我给我们学校的孩子们提出,我们的养成教育要做到四个有,一定要有标准,有落实,有改进和有坚持,只有坚持一直在做,孩子才能养成习惯。在这当中,以我们在参观首都博物馆中提供给我们的学习单为例子。这个学习单第一部分,我认为很多家长和孩子是不重视,他只关心你给他呈现什么知识,但是往往在学习单第一部分最重要,他给你的提示是什么。我们在这当中看到文字内容非常明确具体,这部分内容非常关键,学校能不能利用好直接关系到学生走进博物馆之前他脑袋里装了哪些博物馆的基本礼仪要求,同时直接影响学生将有怎样的基本态度走进博物馆,学校要把这个纳入学生学前教育计划中,把这些要求变成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解读。因为他是孩子,我们不能强行你不能这样,禁止这样,孩子是需要你给他讲道理的。所以在这当中,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变成一种解读,变成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行为,所以这是学校要去做的。在参观过程中,老师在落实要求上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达成状态。我们有预测,但是孩子能不能达成我们期待的样子,我们要去关注孩子,不一定要求达到期待,但是要关注达到多少。在这当中欠妥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要随时对于博物馆学习过程中预先的未知或者临时生成的文化要特别关注。去年带领学生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当时让孩子带钢笔,当时在这里不允许写,也不允许喝水,我就让孩子自己思考,想一想为什么博物馆会有这样的要求。这个时候孩子给我很多他们的理解,说因为这里有许多世界名画和展品,因为展品前面没有护栏,他们的理解出于对文物的保护,防止对文物不利的伤害。同时我说你看到这个博物馆有什么,工作人员说可以用铅笔,喝水可以在非展区。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学生学习后的成果和思考的交流,不仅在博物馆学到多少博物馆知识,后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关注孩子在团队学习中的体验感受,探寻知识和问题用什么方法,在博物馆当中工匠精神,不同博物馆之间的共同文化是什么,尤其要关注孩子个性化追寻和期待。给大家分享三位孩子在自己的总结当中提到的,第一个孩子说,静静的文物展品一直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信号。第二个孩子提到,当我走进汽车博物馆的瞬间,我坚信我未来的职业一定与汽车有关。第三个孩子,我今天在自然博物馆的所见所闻使我对课本上的知识感到亲切起来。这是对孩子人生的收获,我觉得非常重要,也是学校要非常重视的。第二个层面是孩子对博物馆的学习探寻和期待要发挥自助行和自主获得。从家庭教育的层面,家长要更多学会去学习,这种学习部是对博物馆知识的学习,要学会应用,去利用博物馆丰富的平台和资源,善于寻求社会教育的实践课程帮助孩子。同时积极支持,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养成教育,有能力的家长可以自主设计孩子的学习单或者学习手册。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要更加关注的是发挥孩子自主获得的学习和体验,尤其要让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这件事情是很大能力的培养,博物馆提供非常大的资源。在博物馆怎么参观要教给他,回去让孩子在哪些地方思考,你参观博物馆有哪些发现,同时包括提到的故宫,那么大的拥挤量,能不能找到一些办法,给故宫出主意。最后一个,经常开家长会,也跟家长在提,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前往一座城市旅行,他们把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列入他们的参观日程,这个家庭的教育是非常生态。我经常鼓励家长们要做这样的事情。经常也能听到博物馆里参观量统计的数字,为日渐增长的数字甚至爆棚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是我也在思考,有多少人是走进博物馆,就是拿着自拍器比划,有多少人完成单位的规定动作,我更期待有自主的泡在博物馆里发呆,更多是入围博物馆的回头率,这些很重要。令人感动的是我们博物馆以自己的静默的等待,强大的立体推送和课程菜单服务正在通过博物馆教育的自觉启迪公众的自觉教育。我们常能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在展品前研究,看到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在博物馆学习也能看到老人、年轻人、孩子静静坐在凳子上发呆。教育是慢工夫,不是为了装满,而是要点燃和留白。社会、博物馆、学校、家庭结成一个学习场,孩子们浸润其中,同时,给予孩子时间、空间和思考的留白,然后让我们静候花开。

  • [主持人]2016-05-11 17:37:07

    杨校长从教育专家的角度讲我们应该做什么,在首博我有两次当义工,九点钟孩子进来就说,我把孩子们叫在一起说进博物馆第一件事要安静,主要是我们的教材没有课程化,如果教材课程化,对学生的胃口,这样他们就爱看,能记得住,否则没有用,最后请崔波女士给我们做最后的总结发言。

  • [崔波]2016-05-11 17:54:48

    各位好!我主要讲的是跳出常规思维,寻觅信息传播新纬度。展览怎么跳出常规思维,再一个是社教方面,这是跟观众密切相关的。人类比较喜欢新的东西,新的东西就是让大家觉得比较有兴趣,抓住注意力。我站在这里,如果说几句话,你们马上就能知道是讲的老生常谈,还是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如果我讲的不是新的,你们注意力迅速飘散。人的潜意识比主观意识更懂得这点,就像到博物馆参观总是乐此不疲开发和认识新的事物,我们做展览怎么让大家乐意看呢?首先破除展览的刻板效应。策划是什么?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创造,从无到有,是创新。从有到有就是改造、改良、改进。展览很多时候应该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先要抓住人的注意力,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才能触发人的情感和认知,打破人们头脑中对展览以往产生的刻板印象。去博物馆看展览以后,展览首先要有趣味,有趣味首先把人的注意力抓到。结合我对展览的思考,我也参考一些其他人的成果,总结了这么几点,有志趣、理趣和情趣。志趣,就是价值观展览角度比较多。趣味是打破展览客观思维和刻板效应的一个纬度,展览一般有什么刻板印象呢?前些年精品展、通史展览,人们头脑中想到博物馆展览,5.18西安博物院要举办“环肥燕瘦——汉唐唐安她生活”展。从女性体态、服饰、妆容等几个方面来讲,这种角度挺有趣的,打破人们对展览的印象。这个展览是去年在南京博物院的展览,是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从策展人的角度,已经进入到女性文化自觉角度。从文化自觉到绝她有一个心理过程,这个展览是有文化深度的展览。首都博物馆的展览为什么也归到女性展览,这个策展人是男性,但是做展览的角度是从性别角度做的。妇好墓发掘有40多年了,这个对大家真的不新鲜,但是怎么把这个展览解读出来呢?我听策划者讲过,是配合三八妇女节展出的时间定,实际上是从女性三种角色结构这个展览,从去年南京的展览到今年年初北京的展览,到马上要开的西安展览,全国在半年左右的时间连续推出三个女性展览,有可能是巧合,也有可能就像我前面讲到的,我更加认为他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从传统的文化里吸取影响。不管是对道德,对中国人素质的评价,各种好的坏的很多,怎么改变这个,博物馆进行思考,思考以后落实到展览中,这是文化自觉的体现。这种打破常规思维的另一种,这是广东省博六一要举办的展览,这是自然类和文物类博物馆结合在一起做的。大象、鸟都是从文物的角度选的,但是着眼点是动物的着眼点,离很远的两个词放到一起,产生新奇感。我当时觉得也一般,但是我一看这个名字很感兴趣就点进去看,我觉得这样带给大家不同的体验。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展览,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从自然的角度解读,给人带来启发。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厅的一个图片,现在讲传统服饰的展览很多,是在服装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展服饰和其他博物馆展览的服饰立意不能一样,我感觉在服装纺织类博物馆应该展示的功能。这样的展览才能有独特性。社会教育,这是博物馆跟公众联系比较多的。这两年国家文物波部门都在各省搞博物馆文化试点,契合点在哪里?这里列了一个书单,这里涉及到方方面面。他们的兴趣点涉及社会所有领域,而这些年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而学校也希望走进博物馆。下面几个都是历届中考的题,你去博物馆参观,做什么准备,三次出现在中考题里。这个是去年昌平的试题,参观复兴之路主题展览,都讲了到博物馆做什么准备。这是顺义的题,为了更快使传统文化让学生掌握,对成人比较难的东西告诉孩子们,让孩子掌握,这是瓷器的,120分的语文卷子讲酒文化,这个基本讲瓷的。海淀这个题是讲议颐和园,今年西城区满篇卷子讲陶然亭的。现在紧密到什么程度,这是参观国家博物馆书法展,今年书法展完全进到中考大纲里。从国家博物馆展览里能看到书法脉络和轨迹,要考就得学,怎么学,你看书不行,所以就到博物馆去学。治沉疴还需要猛药。博物馆会不会沦为迅速解决应试教育中传统文化解决方案的捷径?沦为工具?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百来年的传承可能不是太好,但是通过教育体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力度,这样一个沉疴会有所缓解。这样一个加速器会做亲密的朋友。谢谢!

  • [主持人]2016-05-11 17:57:32

    谢谢崔波女士。精心的准备、大量的资料,可能来不及更充分地表达。刚才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博物馆,是一个视角问题,说透了是思想问题。现在有一些文艺作品,烂电视剧空壳化,就没有思想。再有我们现在有一些展览也是没有思想,或者思想不深,没有进去,这是我们的问题,还有学校教育问题,就是应试教育,怎么用我们这些东西,博物馆的资源破解应试教育。我同意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对公民也好,特别是对中小学生青年进行教育,这是很好的方法,做博物馆人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力,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 首先以热烈掌声感谢再台上就坐的六位专家,另外还非常感谢今天在座的同志们,大家是博物馆的真正的粉丝,是我们的铁粉,所以我代表举办方向大家表示谢意。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散会。